top of page
耶利米書四十章5-6節
選擇的路
對下一代的意義
敢於做決定,是創造自己命運的第一步。第二步並不會因為第一步就較為順利,但你既敢走出第一步,就很少會為第二步的順逆而後悔。
下一世紀是傳媒更發達的時代,在這股洪流下,人更容易成為一個不敢為自己做決定,結果人人都像同一個模造出來的人一樣。故此,我認為下一世紀做人第一大原則,就是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選擇的自由與可能性,和可以按選擇來完成的能力,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決定因素,因此是最寶貴的。因著選擇,你不再是無個性的群眾一份子,無眼、耳、口、鼻的雞蛋頭,因此它是最重要的一關。此關能過,在下一世紀你就能在群眾中站出來,成為影響別人、帶領別人的人。此關不能過,你只是一個被影響、被帶領的人;這樣的人在下一世紀無千無萬的人潮中,多擠一會就給擠掉,在人海中消失了。
人類素來認識選擇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從多方面來認識它,好再學習運用這基本的功能。
選擇的路: Service
大 綱
I.引言:一個美麗卻是淒怨的希臘神話故事
1.希臘神話的特色
2.皮拉莫斯與笛線貝的故事
3.白桑椹變血的經過
4.對下一代的意思
I.「選擇」詞解
1.英:choose
2.希:動詞三式:主動式
被動式
中間式
ekligō──為自己選,表選上的皆己愛:Mary
epilegō──在某些之上作選擇
haireō──為自己而選
hairetizo──凡揀選皆合法,合適。
自由民的尊嚴與價值。
凡他選皆合宜,非結果,乃揀選本身。
3.現代人更愛選擇嗎?──流行文化──驚心現象
III.不敢選擇是我們這一代的特性
見於二事:對流行文化不敢逆其意
對命運不敢說不
1.在外讀書發現港台學生不敢表達己見
2.回港在培道講道──「敢於犯錯」
「千古恨」?
試舉五個──無人舉手
只竊笑
3.挍長解釋:因現代孩子活在全預備好的世界。
4.考試的選擇題
III.同輩及社會流行文化
1.一個因不敢選擇而自甘墮落的故事
阿玲與阿恩
2.家庭
3.童黨的標記
4.Rave party
5.何Sir──訓導主任:「為甚麼不能為自己想多一步?」
IV.一個敢於脫離同黨的阿頭
1.背境與出身
2.力抗黑勢力借他賣粉
3.梁Sir力爭
4.「以你的天份,我只心痛為何你要自定限制。」
5.對命運說不
V.立場是奇珍
1.別人期待你有立場
2.生產線碑出來的可厭貨品
3.選立場要代價
4.一切行為因可選擇才有價值可言
VI.因揀選而偉大的人物
1.耶利米
a.生時不受歡迎
b.耶穌時代成「要來的先知」一位──發生了甚麼事
c.猶大亡國,精英被擄(耶40:1)
d.耶利米為巴比倫王識/愛
e.基大利作Jer省長
f.米斯巴的選擇
g.為民所識所愛
2.你選,也要讓人選
接納別人有不同選擇的權力,不同選擇鮮涉大是大非,以平常心視之
3.希臘「選擇」一詞皆帶有「不被要脅」的意思
4.不接受判命,敢對命運,環境說不,我的肥佬歷史,與中狀元的結果。
──人有不同的成熟期
──相信自己被造就是不同
5.選了,不保證幸福,卻印證了尊嚴,你會珍惜自己。自到自己非disposable,no carbon copy of me!
6.選了,就要持守,直到有結果,不成不休。──每一本書都是一個選擇,到3/4最難頂。頂下去,成書。
7.父母要助孩子操練選擇
結論:
a.主也是這樣選我們:「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
祂不後悔,因祂選上的,都視為合宜的,合法的,餘下只需堅持下去就成了。
b.為主,為人選,如Jer. Jesus, Mary。
選擇的路: Welcome
I. 釋題
1. 一個美麗卻是淒怨的希臘神話
想起怎樣活在下一世紀,第一個念頭閃入腦際,就是怎樣為自己選擇要走的路,拒絕再做跟隨群眾、沒有面孔的雞蛋頭。且讓我們由一個美麗但淒怨的神話故事說起。
希臘神話向我們傳遞古人類的思想和感覺,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保留了智慧、藝術和政治的原貌。
希臘神話始於大詩人荷馬,然後歷經不同的編刪,各為了不同的目的而寫下不同的版本。有些只有不同的修辭,有些則連情節也不同了,表達了不同時代人的不同思想與感受。其中有一個措詞優美的愛情小故事,最能表達人類選擇的尊嚴和美麗的本質。
話說遠古巴比倫住了一對最美麗迷人的少男少女,男的叫皮拉莫斯,女的叫笛絲貝,兩個人比鄰而居,只隔了一道牆。可惜雙方家長不准他們來往,也不許他們見面。但誰能禁得住愛的火焰呢?愛情是永遠可以找到出路的。
他們發現隔開他們的牆有一個小裂縫,是沒有人發覺的,只是情人沒有看不見的事。兩個小情人發現了,就隔著裂縫說情話。可是愈說愈增加他們要見面的決心,雖然他們知道要走出圍牆之外,就會有一定的危險,因為他們從未離開過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有一天他們實在忍不住了,就決定當晚溜出城外,要在一個無攔阻的草原相見相擁。就這樣他們約好在一棵高大又長滿雪白桑椹果的桑樹下相見。
等得好辛苦,太陽終於下山了,笛絲貝首先偷偷溜出家門,直往桑樹走去。皮拉莫斯還沒有來,四周靜得可怕,但要見愛郎的心叫她勇氣十足。突然間,她在月光下看見一頭母獅,剛殺過生,下巴還血淋淋的,正向桑樹走過來。笛絲貝嚇傻了,及時逃命,卻把斗篷弄丟了。母獅走到桑樹下,用嘴銜起笛絲貝的斗篷,把它扯得破破爛爛,然後才消失在林中。
幾分鐘後,皮拉莫斯也走到桑樹下,只見笛絲貝的破斗篷沾滿血跡,地上還清晰可見獅子的爪痕,他心裡想:笛絲貝必定被獅子撕碎吞吃了。他在震驚之餘亦有很深的內疚:「是我害死妳的,我怎可讓嬌弱的情人單身來到這樣危險的地方,卻不能先來保護妳!」
他從地上檢起沾血的破斗篷,一吻再吻,然後走到桑樹下說:「現在你也飲我的血吧。」他拔出劍來,刺入身體,鮮血濺到桑椹,把它們染紅了。
笛絲貝雖然怕獅子,但更怕看不見情郎。她走回桑樹下,看不見皮拉莫斯,只見鮮紅的桑椹果,和地上一堆會蠕動的東西。她走前一看,才驚覺這是倒在血泊中的皮拉莫斯,奄奄一息。她把情郎擁入懷中,求他看她一眼:「是我,是你最愛的笛絲貝。」皮拉莫斯好努力說出下面一段話:「我感謝上蒼讓我能見妳最後一面,我無悔做了這個決定,不然我就不能死在妳的懷裏。」說完這話就閉目死去。
她看見皮拉莫斯手中滑下的佩劍,和他手上沾血的破斗篷,她一切都明白了,說:「你愛我,才會自殺;我也有勇氣,也能愛。本來只有死亡能拆散我們,現在它連這個力量也消失了。」說完,她就拿起沾滿愛人鮮血的佩劍,刺進自己的心窩。
最後,眾神和小情人的父母動了惻隱之心,用本來雪白的桑椹而現在變成血紅的桑椹果,來永遠記念這對戀人,並且把至死也不肯分開的小戀人的骨灰盛在同一罐子裏。
2. 對下一代的意義
敢於做決定,是創造自己命運的第一步。第二步並不會因為第一步就較為順利,但你既敢走出第一步,就很少會為第二步的順逆而後悔。
下一世紀是傳媒更發達的時代,在這股洪流下,人更容易成為一個不敢為自己做決定,結果人人都像同一個模造出來的人一樣。故此,我認為下一世紀做人第一大原則,就是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選擇的自由與可能性,和可以按選擇來完成的能力,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決定因素,因此是最寶貴的。因著選擇,你不再是無個性的群眾一份子,無眼、耳、口、鼻的雞蛋頭,因此它是最重要的一關。此關能過,在下一世紀你就能在群眾中站出來,成為影響別人、帶領別人的人。此關不能過,你只是一個被影響、被帶領的人;這樣的人在下一世紀無千無萬的人潮中,多擠一會就給擠掉,在人海中消失了。
人類素來認識選擇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從多方面來認識它,好再學習運用這基本的功能。
II. 經文
耶利米書四十章5-6節
5耶利米還沒有回去,護衛長說:「你可以回到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裏去;現在巴比倫王立他作猶大城邑的省長。你可以在他那裏住在民中,不然,你看哪裏合宜就可以上那裏去。」於是護衛長送他糧食和禮物,釋放他去了。6耶利米就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在他那裏住在境內剩下的民中。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
39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路加福音十章42節
42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選擇的路: Welcome
III. 釋經與現代意義
A. 「選擇」詞解
我們都知道選擇在英文的動詞是choose,按牛津大詞典,它的原意是:「按人的自由意志,在各種可以揀選之中,選取自己喜好的。」這個好像沒甚麼特別,是嗎?那麼你可知道希臘文的「選擇」是甚麼意思呢?
要明白希臘文「選擇」的精意,我們先要對希臘文動詞的特性有個概念。希臘文動詞有三個語態(voice):1.主動式例:我吃飯,是我主動地吃飯;2.被動式例:我被大魚吃掉了,我是被動的;3.中間式(middle voice),例:我自己吃飯(或「我為自己吃飯」)。特別地方是這個中間式原來希臘文主要的「選擇」動詞,全是用在中間式的,聖經新約的「選擇」,就幾乎全用在中間式上!這是極堪注意的,其總意乃是:為自己做選擇。現舉幾個希臘詞語為例,加以說明:
eklego:中間式,為自己選擇,不一定表示拒絕那些選不上的,只表示選上的都是自己所愛的。例如:馬利亞選了上好的福分(路十42,解釋參下)。
epilego:中間式,指在某些事上作的選擇,如保羅揀選西拉(徒十五40);有時則用在命名或召喚(約五2)。
haireo:中間式,為自己而選取(帖後二13);上帝所揀選的(申七6、7);或人所揀選的(腓一22;來十一25)。
hairetizo:指凡所揀選的,都是合法又合適的,故有按其合適性而作選擇之意(太十二18;詩二十五12,一一九30)。
procheirotoneo:早揀選了的(徒十41)。
這組希臘詞語的含義相當特別,充分代表著一個自由民的尊貴與價值,他可以為自己的好處作選擇,也需要如此做。不僅如此,凡他所選的,都被視作合法又合宜的,是他選擇這行動本身,卻不一定包括他揀選的結果如何,才來追認它的合法性與適切性。這是選擇的尊貴與價值。
當然,希臘思想基本上是人文為本的,聖經則不鼓勵以人或以己為本為極的思想,包括選擇這麼基本的行為在內。
或許你會問:現代人還不會珍惜自己的權利,為自己的好處來選擇嗎?現代人的問題豈不是太為自己,太任意妄為嗎?誰還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誰還會甘心拱讓自己的選擇權?再說,人權的基本觀念,豈不是本於自由與良知,而強調人有選擇權?現代社會豈不是人人都在講人權,沒有人再有興趣聽捨己為人的故事嗎?為甚麼還要高舉選擇的重要性?
上述種種反詰很可能只是對現代社會現象的一種片面的解讀,我們若留心現代青少年的發展或流行文化的特性,就會發現一個觸目驚心的現象:我們這一代怯於做選擇。
B. 不敢選擇是我們這一代的特徵
不敢選擇,不敢說不的,主要見於兩個層面:對流行文化我們不敢逆其意,對命運我們不敢說不。
且讓我分享一些個人經驗,相信你會明白甚麼叫選擇,為甚麼我們又那麼擔心下一代不敢為自己選擇,且視之為第一嚴重的問題。
有一次我被邀請去一間有名的女子中學講道,那是我留學外國後回港不久的事。在外地讀書,發現港台學生最顯著的特點,是上堂不敢參與討論,卻是非常勤力讀書的一群,因此常取得優異的成績。初時我以為是因為語言水平的問題,不能充分用英語表達自己,就索性不做聲,不表達意見了。後來發覺那些移民多年,英語能力無問題的華裔學生,也是懶於表達意見,就更不用說會為某些意見而力爭了。
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我發現「逆來順受」是我們的民族性,這種性格有許多好處,但其壞處足以抵消所有的好處。「逆來順受」會埋沒許多精采的突破,不管是群體的,或個人的。那次我在著名女中講道,也真是有一點「天啟」的味道,決定要以「敢於犯錯」為題對女孩子們講道。我鼓勵她們要為自己的前路而敢於選擇,就是選錯了也不要緊,因為人間極少千古恨,一失足便來個真傢伙的千古恨。我當場提出一挑戰,說:「妳能不假思索就可以給我說出五個千古恨嗎?千古恨若真如成年人說的那麼多,妳必定可以不假思索地數出來,但妳能嗎?」說完,自然沒人舉手,我只看到台下女孩子舒然的微笑。
講完回座位,心想這次慘了,女校長一定會抓我入校長室,把我痛罵或奚落一番。
哪裏曉得女校長在散會時,把我的手捉緊,領我進入校長室,門還未關好,就急不及待地多謝我。
「太好了。你今天的信息正是我們等了許久的。」
「為甚麼呢?」我真的摸不著頭腦。太出人意料之外嘛!
「你知今天我們孩子的問題在哪裏嗎?」她非常認真地問。
我誠實地搖頭。
「今天的孩子實在是被寵壞了,每一樣事都有父母或老師為他們預備好,他們是完全不需要為自己思索甚麼的。結果凡需要他們做決定的地方,都是一塌糊塗的。於是我們培育出一班膽怯又沒承擔的懦弱群眾出來!」
我仍然摸不著頭腦,因此疑惑地望著她。
「就以考試卷來說」,女校長非常耐心地解釋:「我們是有選擇題的,有些學生因為怕做選擇,或是怕出錯,她們遇上不認識的題目,竟然漏空了,不作選擇,不答。」說到這裏,女校長滿臉不可置信,「隨便答了,答對的機會率起碼有一半;不答,全部沒分數。」
至今我不能忘記那位女校長不可置信的神情。
考試因為怕答錯題,而不敢答選擇題,寧願全部失分。這不是單獨事件啊,怕做錯而不敢做,原來是現代人一個通病。
C. 選擇的重要:立場是奇珍
如上所言,中國人是不習慣在群體中表明自己立場的,遑論堅守自己的立場;慢慢地我們養成了一種隨環境而改變,隨群眾而轉移的習慣,美其名說「適者生存」。但在社會打滾得久了,我們變得圓滑非凡,圓滑得沒有了自己,也確實叫自己討厭自己。我們發現「自我」早失落於紅塵,每天出門上班,又是出賣自己一天,為的不過是餬口。中國道家盛行的時代,做官的或文人雅士,有「披散髮、弄扁舟」的雅興,現代人去哪裏披散髮、弄扁舟,來尋回自我?
下世紀的社會勢態會叫這種情況加劇。傳媒的空前發達是前一代無法想像的,由傳媒製造出來的流行文化會更厲害。流行文化的一個特徵,就是削弱個人的思想與判斷,那種文化才會流行起來。簡言之,下一代人要維持一種人生立場,就更是不易了。
我們可以想像,下一世紀的人會有更多「雞蛋頭族群」,個個有著同一的面孔、嗜好、標記、消費模式,個個會為著同一句話哭或笑;傳媒人如能做出這句會叫群眾哭或笑的公式,他就能為公司賺錢。寫流行曲詞、電影或電視劇本的,或寫流行小說的,其手法全沒有分別。
但怎麼樣呢?我們連一個沒有面孔的自己都接受不了。身處一個全部沒有面孔的雞蛋頭族群中,我們怎可以忍受呢?
這正是我們說下一世紀人視「立場」為奇珍的原因呀!不錯,也許不是人人能叫自己有立場,他卻會期待別人有立場,期待你不是另一隻變色龍,而是一個有立場的人。因為世上滿是沒有立場的人,他自己已經是one too many的人,他不希望你是第二個。
你若仍未能明白,且讓我問你:假如你未有女朋友,你認為女孩子會喜歡一個沒有自己,一切只隨群眾走的雞蛋頭呢?還是喜歡一個有立場、有主見的人?
你可曾在工廠的生產線工作過?同一個倒模機造出來的產品,或一條生產線同一的加工程序,每一個產品是完全一樣的,完全沒有分別;任何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會生厭,厭、厭、厭,厭得有要把它搗個稀巴爛的衝動。在成年人眼中,那些迷歌星明星的青少年不是一樣的反應嗎?一樣的衣服,一樣的動作,一樣的反應,完全沒有意外可言。
其實成年人又真的很特別嗎?試過在賽馬日跟他們一起擠火車嗎?他們豈不也是一樣的行動?一樣的衝動?豈不也是讀著同一的馬經,說著同一的穢言?
原來不管是甚麼場合,甚麼樣的活動,甚至是甚麼樣的人生,沒立場、跟大隊,像個可厭惡的生產線產品,是人的慣性。因為它不需要思想,只需盲從,就能擁有安全,何樂而不為?我們卻驚覺,這種非人性的壓制在下一世紀會更厲害,因為下一世紀有能的人對資訊的管理與運用,對市場的控制與擺佈,只會愈來愈精明,愈來愈有效。結果下一世紀的雞蛋頭族群會愈來愈多,多得會叫任何有思想的人覺得可悲,非常冰涼的悲哀。
故曰:立場是奇珍。
但請不要弄錯了,選立場是要付代價的;持守立場,不成不休的人,代價就更高昂。有時代價付了,效果也不一定此生之年可以兌現,下面(D1)要說的耶利米正是這麼一個例子。
譬如說,你堅持正直與誠信(integrity)是你認為做人不能或缺的立場,你旁邊總有那麼一些人開始的時候全用盡各種方法來揶揄你、嘲笑你,跟著有些人更會乘你的堅持而討你便宜,甚至設陷阱陷害你,從而得到好處。你受害了,可以寄望「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這一類的信念嗎?人生可能不像說書的人說得那樣簡單吧,你很可能一生也不能昭雪。然後某時某天,你或者恍然大悟,持守立場的動機根本不因為你相信人生這場遊戲是公平,所以你堅守正直與誠信。若然,人知道作惡必有報應,誰還會作惡?你持守正直與誠信,只因為你覺得這是叫你仍然是人的起碼立場,因此它會因你持守了而能賦予你尊嚴和價值,你就持守了。不錯,在持守的過程你是受了損失,但損失的實質與感覺都是你能應付的(affordable),更何況一會就過去;過去了,那份因忠於自己立場而有的尊嚴與驕傲,卻油然而生,它叫你無悔,這不就是你的補償嗎?
走在人群中而能挺胸昂首(walk tall),你以為是容易的嗎?那個陷害你的人一生能有機會嚐到walk tall的滋味嗎?你失去的是甚麼呢?只不過是那麼的一點點,卻能換來挺胸昂首的機會,你不是全贏了嗎?你不會為那個佔了你一點便宜卻是輸了志氣的人惋惜嗎?
讓我回頭說一句:一切行為皆因可選擇,它才有價值可言。沒得選擇,就算照行如儀,也是沒有價值的。
試設想兩個情況。首先,假如你是活在極權地方,政府規定你每天早上五時就要下田耕種,希望增產報國。你照指示的五時下田,就算是寒冬(就是起床也難,別說下到水田)亦如是。你克服這一切的困難,加上天天忠心地五時就在田中工作,你會有一點點「做好事」的感覺嗎?誠然沒有,也是不可能,因為你若不如此行,刑罰立刻就臨到你身。但假如你真是愛你的國家,也知道自己多一分耕耘,國內就有人會有多一份糧食,免淪為餓殍,於是你四時半就下到田裏耕種。你在早出半小時的工作裏,必定會一邊工作,心中一邊高興,因為你不是被迫下田,而是在有選擇下而做,價值感就油然而生,這就是由選擇而賦予你行為的價值的結果了。
選擇之重要,真是毋庸置疑。
選擇的路: Welcome
D. 因選擇而偉大的人物
1. 耶利米(耶四十5-6)
耶利米是聖經中一個偉大的先知,這是今天人人都知道的,卻不是耶利米時代猶大國的人所知道的。事實上,耶利米可用「一生坎坷,不得好死」來形容,而這一切,皆因他忠心守信、至死不屈的性格。簡言之,就是因為他選擇的立場而致的。
問題是,為甚麼到了耶穌時代,耶利米又成為人人等待來臨的先知?由無人歡迎到萬人引頸以待,中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是甚麼扭轉整個情勢的?
耶利米在生時到底有多不受歡迎?自從年少受召起,他就領受了耶和華的聖言,要責備權貴,又勸猶大家的百姓悔改歸神,因此自一開始就不受歡迎,百姓認為他好發惡言,殺人風景。結果,耶利米多受逼迫,常常流淚(參代下三十四29及下;耶十五17,二十7-9)。就是到了他的晚期,他不僅受君王、官長、祭司和百姓的迫害,至終連父家都不容,被家裏的人出賣;一生沒有知交,至死孤獨(參耶十23-24,十一18至十二6,二十7-12、14-18)。無論作為一個人,或作為一個先知,他有生之年都是鮮見成就;奔波一生,最後還被同鄉人所出賣,客死埃及。
但奇怪啊,耶利米死後多年,猶太人終於明白他的偉大。在晚期猶太教,他是個極受尊敬的人物,他們稱耶利米為「那位先知」(ho prophetes),即指他就是那位要來復興萬事的(參太十六14;另參《所羅門智訓》四十九6-8)。到底轉變是怎樣來的?
那要上溯至猶大亡國,由尼布撒拉旦要把猶大國剩下的精英帶返巴比倫,途中發生的一件插曲說起。
巴比倫王早知道有耶利米這個人,而且知道他一直宣告:猶大以北的巴比倫如燒著的,向南方傾到。意思是南方猶大完全不是巴比倫的對手,別指望可以抗拒。巴比倫王誤以為耶利米是臣服巴比倫的,因此預先吩咐統帥尼布撒拉旦,要善待這個耶利米。猶大亡國之時,尼布撒拉旦忘記了這件事,到把擄民帶到米斯巴,他突然記起了,就命人把耶利米帶來,並告訴他巴比倫王對他的善意,說:「看哪,全地在你面前,你以為哪裏美好,哪裏合宜,只管上那裏去吧。」(耶四十4)
按常人來說,那是一個甚麼樣的選擇啊!還需要選擇嗎?耶路撒冷還剩下甚麼呢?城牆倒了,聖殿被毀,連城中高尚住宅區也被火焚燒。不僅這樣啊!城中一切精壯和有技能有學問的人,完全被擄到巴比倫去了,只剩下老弱的和小孩在耶路撒冷,而當時耶路撒冷正陷饑荒!你要我留在耶京還有甚麼可以做呢?
反過來說,巴比倫那是一個多美的名字!那是當代軍事、藝術、文化的中心,城中又有猶大精銳的一代需要牧養,為甚麼不去巴比倫呢?
耶利米不認識當時的情勢嗎?聖經卻告訴我們,耶利米做了一個極不平凡的選擇,他選擇留在耶路撒冷,與遺民偕居(耶四十5-6)。聖經好多偉大的事件都被人繪成世界名畫,或譜成經典巨構的音樂劇。但耶利米這一幕仍在等待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來把它建構出來,就稱它為「米斯巴的抉擇」吧!
一個滄桑的老人,面對著陷於頹垣敗瓦、一片火海的耶路撒冷,耶利米的背後是旭日高升的巴比倫,以致他的前路帶著一個長長的黑影,但他臉上有一種無法動搖的信與愛。
猶太人需要好多年才能明白耶利米的抉擇,但耶利米的抉擇已經叫他名垂青史,在世時就算孤獨凄涼也不重要了。
2. 耶穌基督(太二十六39)
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祂是完完全全的人,就算未必事事有先見之明,祂知道的事一定會比常人廣而闊吧;這樣一來,選擇之律還能不能應用在祂身上?意思是說,選擇對耶穌來說還是不是真實的?「選擇」仍能賦予祂的行動以價值嗎?有人曾這樣向我詢問。
「選擇」在耶穌一生的言行中,不僅是真實,它還是耶穌一生辛苦備嘗的原因呢!感謝上帝,救恩之所以能成事實,也是因著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選擇。
耶穌的工作從甚麼時候開始呢?從曠野受試探開始(太四1-11)。到甚麼時候算是結束?當然就是十字架上的受死,埋葬,和升天了。但十字架事件的緣起卻是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因為祂根本可以逃走,不需要死。
那麼貫徹耶穌一生事工的始與終又是甚麼?那就是始於曠野、終於十架的選擇,且是同一的選擇。
撒但在曠野的高山對耶穌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賜給你。」(太四9)拜一拜吧,荒山野嶺,又沒人看見的。拜一拜,就不需要走十架的苦路,也可以避過至終殘忍的死亡,何樂而不為?
但耶穌太明白了,撒但從來沒有擁有過萬國和萬國的榮華,怎可以把自己沒有的賜予別人?再說,祂的路是自己選的,沒有人迫祂,撒但何來權柄可以建議有另一條路?因此祂能斬釘截鐵地回答:「撒但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的神,單要事奉祂。」(太四10)就這樣,撒但便退去,天使就上前伺候祂。
試探完成了,就完結嗎?不,要或不要走這苦路、飲這苦杯,永遠都是一個真實的試探,從來沒離開過耶穌;而高潮是在客西馬尼園。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的意思。」(太二十六39)耶穌若是不怕痛又不怕死,整個十架的事件就是一齣鬧劇,只為賺人廉價的熱淚與同情。但耶穌像任何人一樣,祂怕痛,也怕死,因此希望父神能把苦杯挪去。但在怕痛怕死之上,祂有一個立場,一個自曠野受試探就已經做了的選擇:就是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不足動其志、屈其願,只是要遵行父旨,成就神國。因此,一個足以改變歷史的副詞「然而」出現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歷史上再沒有一個比它更有份量的副詞了。若說一語定江山是真有其事,這個「然而」就是了。它再度申明耶穌的選擇是真實的,而且已經決定,不成不休;於是救恩得以成就,人神不再被罪相隔。
我們說,耶穌的救贖工作始於受試探的選擇,又終於客西馬尼園的堅持,而貫穿一切的,就是耶穌要成就父旨的立場,又豈非適切呢?
3. 馬利亞(路十42)
馬利亞靜坐主前,聆聽主道,而深受耶穌讚賞,說她是「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42),馬利亞亦因這個選擇而名留青史。
好些解經家在毫無根據下,說馬利亞是生性溫柔,故靜坐主前;而她的姐姐馬大是生性好動亦主動,故四處張羅奔走(例如巴克萊:《路加福音注釋》)。我們完全沒有資料證實,馬利亞文靜而馬大好動,這種臆測不妥當。
再說,若這是出於天性,人可以做甚麼呢?我可以做甚麼來改變我的天性?既改不了,這個事件記在福音書又有甚麼意思?是誰定我的天性呢?定我天性者為何責怪作為受害人的我?
未進一步闡釋這段經文前,讓我說一個我於香港讀神學的經驗給你聽。
我在香港讀的第一間神學院,是一間在港復校的神學院,裏面的老師及同學,都是年紀相當的人,老師平均年齡大概是五十開外,同學最大的也有四十多歲。我是全校十八人中最小的,只有十八歲。
十八歲真是活躍呀,幾乎每一顆細胞都發癢,天天都是躍躍欲試,因此走路是快,說話是快,做事也是快,活像顆小跳豆。
但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老成持重的,他們走路是慢,說話是慢,吃飯也是慢。
慢郎中看見小跳豆,自然看不順眼,於是常常用馬利亞靜坐主前得主讚,馬大奔波受主責的經文來教訓我。上天知道我深深尊敬我的師長,他/她們是我靈性生命的啟蒙老師,我若能受點苦楚而能叫他們釋懷或快樂,我是絕不遲延的。但叫我說話前三思,走路時無聲,還要表達意見時虛懷若谷,陰聲細氣,吃飯時細嚼慢吞,那絕對是要了我的命,無疑是叫海豚學人直立行路,非不為也,生理結構上不能也!
那時我對馬利亞和馬大這段經文全無好感,因為在錯解下,我認定自己是沒有希望的。
直到好後期,我才明白馬利亞靜坐主前很可能不是出於性格使然,因沒經文支持,而是一種細心體貼主的選擇。
首先,讓我們從路加對事件的編排來入手。在同一章,作者記述一個精通聖經,但卻聽不明白上帝之道的律法師來問道於耶穌,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行道來說明(路十25-37)。跟著,路加就記載馬大忙於事奉,和馬利亞靜坐主前的事件。耶穌對律法師的勸告是:行道,不要單單研究道;對馬大則等於是說:坐下、聆聽、學習這些跟甚麼類型的性格都沒有關係,要旨是你要選擇,然後付諸實行,這是路加福音第十章的教訓。
跟著,讓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事件的背景。
對觀福音中只有路加記載此事,其他的馬太和馬可都沒有,反而約翰有記述馬大和馬利亞一家的事(約十一)。按約翰的記載,馬利亞和馬大的家是在伯大尼,離開耶路撒冷不遠(約十一1,十二1-3)。耶穌是朝向耶路撒冷走,祂心知耶路撒冷有甚麼在等著祂,祂一定既懼怕又疲倦,但仍竭力屈己意來順父旨。祂一定走得很疲倦,想找一個地方來小休。馬大和馬利亞的家是耶穌熟悉的,祂就抄個小路,去了馬大在伯大尼的家。
約翰告訴我們,馬大出外面迎接耶穌,馬利亞仍坐在屋子內(約十一20)。到了晚飯的時候,馬大非常忙碌,希望為耶穌準備一頓豐富的晚飯,因此進進出出,忙這忙那(路十40);但馬利亞仍然坐在那裡,要聽耶穌講道。
馬家兩姐妹素與耶穌親近,她們一定知道耶穌的際遇,很可能她們是知道耶穌要往耶路撒冷受死,因此馬利亞用一斤真哪達香膏為耶穌的死來膏祂(約十二1-3)。馬大想用華筵來款待耶穌,其動機與價值,其實不亞於馬利亞那一斤真哪達香膏。分別只在:馬利亞知道主受死日子臨近,祂需要的不是十二款菜的華筵招待,而是一片寧靜的空間。說馬利亞選上上好的福分,是一種出於體貼入微,一種女性特有的睿智與洞察力,勝於用好靜好動來分判二人不同的選擇。
當然,我們不要過分苛責馬大;事實上,在耶穌說話中,沒有絲毫苛責之意,只在比較「上好」和「次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過分誇大二人不同的選擇有任何終極性的意義。意思是說,不要苛責馬大式的招待,以致馬大有可能永遠不再做任何形式的招待;或過分誇稱馬利亞靜坐主前,不然她可以一直坐在那裏,指頭不動,直到主來。
整個事件的要點是:安坐有時,招待有時,在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就需要清楚明辨與作出適時的抉擇。馬利亞是因為這個特性而受耶穌誇讚的。
耶利米的選擇是忠於所召,至死不離;耶穌基督的選擇是屈己意以順父旨;馬利亞的選擇是明辨與適時。你說選擇有多重要呢!
選擇的路: Welcome
E. 選擇的落實
我們要趕快學習運用選擇的能力,更緊急的是,幫助下一代學習運用選擇的能力。
1. 選擇的能力
要懂得選擇,我們一定要知道,呈現在眼前的,極少是唯一可走的路。不錯,環境及同輩都會告訴你,這是唯一可走的路;我們卻一定要堅決地說:不,我要知多一點,好作個選擇。
假如成年人覺得這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習慣了不選擇,故選擇就等於不跟大隊走),要作選擇,我們就先要有可選擇的項目(options),這是需要學習與訓練的。
要作這種訓練,首要是大大削減我們花在流行文化的時間,包括看香港那樣低水準的週刊與報紙,和港、台同樣不堪的電視節目,我們才會有時間看多一些、想多一些,這些都叫我們能拒絕承認:呈現眼前的是唯一可走的路。
2. 你選,也要讓人選
我們有尊師重道的文化,卻沒有尊重別人之選擇權的文化,益使幼輩不敢做選擇。英文有一諺語,是非常高尚又先進的:To live and let live,意思就是好好活下去,也讓別人活下去;用在這裏就變成:你做選擇,也讓別人做選擇。
怎樣做得到?你首先要承認別人也有不同的選擇權,他的選擇或與你一樣(你不會有異議),也可以與你不一樣;甚至可能因為是不一樣的選擇,而會威脅你的現況,你也要尊重他的選擇權。有一句說話,性質與上段那句諺語相近而含義不大一樣:「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至死也擁護你說此話的權利。」能用同樣的心來對待別人的選擇權,就屬於高尚及先進的表現了。
此外,請記著,一般日常需要做的選擇,鮮有涉及大是大非。許多時候只不過因為人有不同的需要及愛惡,故做出不同的選擇而已。我們不要把可能的後果誇大了,試用平常心來待之,自然較能接受不同的意見、不同的選擇。
3. 不被要脅
希臘「選擇」一詞,頗重視選擇者是在「不被要脅」下來做選擇,而他做的選擇,又是被承認為合法的和合適的。這種認識與操守,特別適合為人父母與師長去學習,目的就是要這樣的取向來鼓勵他的子女或學生學習選擇,和敢於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自少學業成績優異,也有一對都是做醫生的父母,他的家財和教養都叫人羨慕不已。誰可以想像這個才俊有二十多年是活在痛苦中?
原來他父母認為學醫從醫,就是人生最高的成就,我的朋友是獨子,一早被父母認定為繼承香燈、承傳衣的唯一人選。父母愛不愛他?早在六十年代,他從醫學院畢業,父母就以一張環遊全世界的郵輪票獎勵他。但更奢華的享受,不能掩蓋他落寞的心情。不知有多少次他跟父母表白心跡,說不想讀醫科,因為他雖然理科成績優異,但他在文科科目更感如魚得水。對於理科,他只是上課專心、回家做功課,上文科堂他卻有一種喜悅與興奮的感覺。他父母告訴他讀醫科也可以發展文科的天分,讀文科就不能參與理科的發展,然後力數他們認識國內外的醫生朋友,誰是攝影師名家,誰是小提琴家,誰是業餘作家等等。他父母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你還小,不知道世情,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的好處,你將來一定會多謝我們。」六十年代的社會氣候,也真的認為醫生是社會上一門高尚又賺錢的職業,因此我的朋友一直相信,自己認識有限,爸媽錯不了。以他這樣的才智和背景,卻是那樣懦弱與膽怯,外人真是沒法明白。
直到他結婚了,也過了五年的婚姻生活。有一天,他的太太說要離開他,因為她在他身邊,一直感受不到她極需要的安全感,也不能在友輩中以他為榮。臨離開家門之前,她語重心長地要求他試試站起來,自己拿主意,不再受別人擺佈。
他完全崩潰下來,因為他內心最不滿意自己的地方,一下子都給太太揭露了。但揭露之後,他被遺棄在一間大屋內有最昂貴的傢俬和裝飾,卻是最空虛落寞的環境。他由絕對失望到極度憤怒,一夜間把家裡見到的東西全搗個稀巴爛,然後離開了香港,跑到外面流浪;像在逃避甚麼,也像在尋找甚麼。
再回香港,他來找我,我幾乎認不出他來。很多年了,我只記得他對我講了這麼一番話:「過去我一直為爸媽生活、讀書和考試,現在我要嘗試為自己而活。」終於他離棄了行醫這行業,也搬離昔日位處高尚住宅區的豪宅,在九龍近郊的地方買了一幢村屋,做起陶匠來。不知他底蘊的人,以為他的笑容和主動近人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很少人知道,這些特性都是用高昂的代價換回來的。
也許我們不需陪上上半生,才懂得不被要脅,和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合宜。但我自己立了志向,要教導我的孩子,爭取自己做決定,也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這是人生起步不容有失的第一步。
4. 不接受判命
中國人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非常信命,也完全接受判命。我們自少就在課本上讀到,說中國地大物博,我們的歷史又悠長又光輝,還說我們是一個知書識禮的民族。長大了,我一直奇怪,為甚麼地大物博的中國國土上有那麼多饑民?悠長又光輝的歷史下,為甚麼今天仍是那樣落後,常受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美國的奚落與擺佈?最叫人不滿的是,說我們知書識禮的民族,為甚麼在中國、台灣或香港走一趟,所見的只有野蠻、低俗的社會行為。這裏當然不是要對這一連串龐大的問題作研判。我一直懷疑這一切低迷的情況,很可能跟中國人的人性有關中國人很少抗命與突圍的因子,卻有過強的順命、中庸和逆來順受的教導。不錯,這種思想可以方便一個民族久存於惡劣的環境,我們就因此非常放心和自傲,不斷告訴別人,我們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問題是:單存在有甚麼好處呢?今天在世界雄霸一方的,西方有美國,東方有日本,他們加起來的歷史也不會比中國長,但他們鮮以自己的歷史自傲,他們卻不住地為自己寫下一頁又一頁光輝的歷史,還影響著別人要怎樣寫他們的歷史,我們這些中國人是不是有點問題?
不說龐大又不在我們控制下的國家、民族、歷史等問題,且說回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
在青少年時期,甚麼是他最大的判命力量呢?就是考試局、教育署。他們定規我們,甚麼時候要讀甚麼書,考甚麼試。你若在他們定下的時間表內,學懂了某些科目,又考得好成績,你就被派一個光明的前途。你若在十八歲前,中、英、數成績不好,考試肥佬(不合格),你就被判為沒前途,女的要預備一生坐在電腦面前打字,男的也許做個辦公室助理,一生替別人貼郵票、跑郵局吧。
我考了一生的試,也觀察了好多東南亞國家莘莘學子的情況,叫我憤怒得不得了,最近不斷在不同國家對年青學子說下面的一番話:
人人都有一個不同的成熟期,你們完全沒理由要接受教育署的成熟時間表。十八歲之前有一百零一個理由叫我中英數的科目讀得不好,這個不能成為我不能接受大學教育的理由。而且照我的意見,能按教育署定出的時間表來成熟的,頂好就是可以做官。做官又很好嗎?在香港,就是好到像九七過渡後那副樣子!教育署何來權柄判我的命?
不接受判命,自應有抗命的計劃與奮鬥,讓我把自己的經過向你簡述。
我讀的中學是一間名校,但我的成績一點也不名。全部理科加上英文、數學都不合格,年年只能被編到丙、丁班,那是老師放棄的班別。差到一地步,我們的化學老師不改我們的作業,只改我們的英文文法。我是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沒有見過更用功的學生了。我自小學五年級開始就煮咖啡開夜車來讀書,還可以怎樣呢?結果我仍是每學期開始就痛下決心,每學期完結就痛不欲生。中學會考我只有五科合格,一科得良;在那個年代,這等於是一生要替人舔郵票的成績。
我不接受這樣的結果,我知自己是喜歡讀書,也能夠讀書的人。因此出來工作了幾年,積了一年的學費後,我就跑到美國。我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把學士、碩士課程的學分都讀完,然後跑去愛丁堡。讀第一年的時候,因為忙於要裝修一間破爛的貧民窟來棲身,自己鋪地毯、貼牆紙、做傢具,竟然忘記了學校的期考。一天,做完裝修工程,帶著倦極的身體回校,同學不在意地問我:今天考試,都預備好啦?這種突然而來的信息,絕對可以急到你賴尿(小便失禁)。我怎樣回到課室考那個完全沒準備的試也忘記了,只記得那科我竟然拿個全級第一,獲一個獎學金,還成了該教授力挽我留在愛丁堡讀博士的原因。
後來我去到劍橋,我選的研究題目較古怪,給校方編入科際研究班,意思就是有兩個不同學系的老師做我的指導老師。東方學院那個最難纏,一直說我的論文沒有成功的可能,還說要報告校方,終止我的研究。我是給迫出光火了,結果花了兩個星期讀《社會學論文索引》,後加上用衛星查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庫,找到三十七篇論文是與我的論文同方向的,都是近三年出版的。我挾著那一大疊論文,直跑上東方學系,在指導老師的面前,大力一擲,告訴他我的論文方向有這三十七篇論文支持,證明是可行的,又是最新的研究方向,並且毫不致歉地投訴:「你不應該在沒有查清楚最新的發展之前,就判我的論文不可行。」
他致歉,我向校方申請換導師。
下劍橋時,我對妻子說,要在三年後的某月某日完成博士論文。三年後,我就是在那月那日的下午六時,乘自行車把論文交到打字的小姐手裡。
不接受判命,和敢於對環境說不,然後奮力前行,不成不休,你才有資格說:「命運由我創。」
你考試成績未如理想嗎?教育署告訴你,你不能入大學嗎?我告訴你要怎樣做:返回你的房間,大力向桌子一拍,然後高聲叫:「No!你無權決定我成熟的時間,你更無權判決我的命運;我會告訴你為甚麼。」然後好好坐下,作個禱告,拿出紙筆來,一項一項記下突破困局的步驟,然後走第一步。
5. 選了,不保證幸福,卻保證了尊嚴
不錯,你做了一個抗命的選擇,這選擇不會帶來即時的幸福。其實你的選擇也不保證是結果美滿的,但請你相信我,你的選擇一定會為你印證了自我的尊嚴,這是你做人做得有價值的要素。
一個淺而易見的道理是,下一世紀人口更多,城市會更擠擁,群眾活動更多姿多采,惟獨是個人的價值就很少人教導你怎樣發展。走在繁盛的街道或商場,你最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以及是多麼容易會喪失自己,迷失在人潮中。
你要記著,下世紀有思想的人都會努力去創造自己的群眾,沒思想的人就永遠是做群眾的一分子,是個被帶領、被決定的人。所以你的首要任務,就是學懂怎樣拒絕做個下世紀的臨記(次要角色)!你要學習做個可以發言、可以領導的主角。其實人生是沒有臨記的,除非你甘願如此。
怎樣學習為自己做選擇就是第一步。如上所言,你選了,並不保證幸福,卻為自己印證了尊嚴,因為你學懂了珍惜自己。
你不是一個複製品(carbon copy),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你,你是唯一的、獨一的;因此你也不是一個可以用完即棄(disposable)的人,沒有人可以任意處置你。上帝造你,你就有一個存在的理由、可用的位置,大公司、大財團和不管大甚麼,他們並不擁有你,只有上帝才能擁有你。你奪回一切主權,為的就是可以完整無缺地把自己獻給祂。你拒絕任何人擁有你,為的就是讓上帝可以擁有你,這就是我所說的:「你向上帝屈膝,就可以拒絕向任何人、任何集團屈膝。」
這是你做人的尊嚴,此尊嚴由自己做決定開始。
6. 選了,就要持守
選擇了,卻不能堅持,看不到開花結果,這等於沒有選擇;還是在等待別人、等待環境來選擇你,這是頂可惜的,也是我們常見的。
「只要肯堅持下去,你是一定會成功的。」我這句話對好多人說過了,現在更要對你說。
你知道我們人世間一個怪現象嗎?指鹿為馬被視為荒謬,但假如夠多人夠久地指鹿為馬,鹿就變成馬了。你在某個做法上堅持得夠久,人就會相信你堅持的是對的。人生的成敗對錯也常是這樣的呀!這個現象告訴你:你不可能是注定失敗的;只可能的是,你的失敗皆因你不夠堅持,堅持不下去。
堅持下去的確是不容易的,我前前後後寫了六十多本書,讓我以一個作者的身分告訴你一個寫書的祕密。好多人試過開始寫一本書,卻是永無成書的日期,因此亦無面世之日,你猜是甚麼原因?
我寫的書中,篇幅最短的是四本小詩集,短小得幾乎等乘自動升降機的時間也可以看完。長的呢?有一本解經書接近一千頁;那套神學詞典也有二百零四萬字。不管是長是短,寫書來到四分之三的地方,就是書最難繼續寫下去的地方。因為在那裏,開頭的興奮與艱難都經歷過,已平淡下來。距離完書四分之一的階段呢?說長又不長,說短又不短,還有四分之一的路。你現在需要甚麼呢?已沒有興奮(因離起點太遠),也沒有期待(因為離終點也是太遠),你只能忠忠實實地一步一步走下去,這是最要命的。
突破人的生死不也如此?開始的時候,因為「靖康恥,猶未雪」,因此雄心壯志地開始走,走到四分三,身倦路仍遙,怎樣走下去?
就像開始時那樣走嗎?還有甚麼新花樣?
你忍得住這悶氣,你就必有一天走完;走完了,你一定會計劃下一段路程。你精彩的人生就是這樣走出來。
我六十五本書也是這樣一本一本地寫成的。
7. 父母需助孩子操練選擇
不要迷信自己的眼光一定比孩子的獨到,也不要看死自己的孩子,何必呢?愛他愛到這樣沒盼望,你苦他更苦!
我在上文提過,很少選擇是涉及大是大非的,試放開懷抱,讓孩子做選擇。
他若十分年幼,可以與他一起做選擇,你只負責為他提供選擇的項目,以及不同選擇要求的代價和後果;然後放手,鼓勵他做決定。
不錯,孩子們都是喜歡做決定,然後不到明天就忘記,不負責任。你在這時候才須介入,堅持要他為選擇負上責任,或要他繼續努力,或要他面對後果。
孩子若能從你那裏學到做選擇的藝術,會比他一生不觸礁、不失敗,來得寶貴。他若一生在你的決定下做人,有一天他一定反叛你、痛恨你!
有人說得好,你要得一個完整的孩子,就一定要放手讓他成長,讓他做決定,就是一次的放手,一個讓他成長的空間。
父母能教導孩子,比任何牧師的教導都更有果效的,就是教導孩子為甚麼要奪回選擇權。我們不讓潮流文化及社會價值意識定奪孩子的自主權,要孩子自己重掌自己的命運,目的就是讓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獻上,為神、為人。
只有自主自決的奉獻,才能討主喜悅,達到真正的服侍人、事奉神。這種自掌命運的奉獻,才不會造就一批又一批自私自利的人。
我們爭取要從極權集團中得釋放(liberated from),目的就是叫自己有自由可以為服侍別人而活(liberated for)。不然的話,一個得自由的人,很容易會成為一個更嚴苛的欺壓者,近代史上見盡不少這種人間由英雄變狗熊的嘴臉。
能以神以人為目標,你的爭取與奮鬥就更有成功的可能,因為推動力是源源不歇。這樣的爭取與奮鬥,也是永不叫你後悔的。
選擇的路: Welcome
IV. 結論
其實上帝對我們何嘗不是出於同一的原理,保羅證明上帝對我們的揀選也是這樣的:「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他需作這樣的註腳,就表明我們這些人是壞得會叫主的揀選有後悔。但上帝為了人能蒙憐憫,同得福音的好處,祂決定不後悔,直到祂「憐恤眾人」(羅十一31)的計劃能成就。
讓我們學效耶利米、耶穌及馬利亞,為主、為人,我們一定要奪回生命的主權,好能擺上。
V. 喻道材料
本篇喻道材料已加插於上文,例如:
1.在女子中學講道:敢於犯錯
參頁5右欄第1段至頁6右欄第1段。
2.清晨下田耕種的兩種心態
參頁8左欄尾段至右欄第1段。
3.選擇自己的路:棄醫而做陶匠
參頁14左欄第4段至頁15左欄第2段。
4.不接受判命而奮鬥成功的故事
參頁16左欄尾段至頁17左欄第3段。
5.從寫書談到選擇的持守
參頁18右欄第1段至頁19左欄第1段。
選擇的路: Welcom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