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馬太福音十三 31-32
天國像一粒芥菜種
人是靠外表來衡量本質,又以數量來顯示實力,於是很多人就會營營役役地只做門面功夫,務要給人一種強者的感覺。反過來說,對一些外表衣衫襤褸,看來是勢孤力薄的人,我們就容易忽略,甚至刻意輕視。這種情況不僅見於現代都市人,昔日耶穌選召的門徒也有這種表現。
當耶穌的名聲傳開後,人知道祂講道有權柄,又能醫病趕鬼,所以就吸引了一班人來跟隨祂,以為祂會做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建立天國於地上。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耶穌完全沒有半點跡象顯出是一個強人領袖,祂不單止沒有強而有力的後台作支持,連那些跟隨祂的人也變得意興闌珊,有些人退去,也有些人重操故業。那麼,耶穌剛出來傳道的「天國」又是甚麼意思呢?
於是,耶穌便講了這個「天國像一粒芥菜種」的比喻,告訴人不要只看外表,更要看重生命的本質。現在看起來,天國好像無足輕重,像粒芥菜種,但它是會長大的,那時就會成為可棲身的良木。
天國像一粒芥菜種: Service
Ⅰ. 釋題
人是靠外表來衡量本質,又以數量來顯示實力,於是很多人就會營營役役地只做門面功夫,務要給人一種強者的感覺。反過來說,對一些外表衣衫襤褸,看來是勢孤力薄的人,我們就容易忽略,甚至刻意輕視。這種情況不僅見於現代都市人,昔日耶穌選召的門徒也有這種表現。
當耶穌的名聲傳開後,人知道祂講道有權柄,又能醫病趕鬼,所以就吸引了一班人來跟隨祂,以為祂會做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建立天國於地上。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耶穌完全沒有半點跡象顯出是一個強人領袖,祂不單止沒有強而有力的後台作支持,連那些跟隨祂的人也變得意興闌珊,有些人退去,也有些人重操故業。那麼,耶穌剛出來傳道的「天國」又是甚麼意思呢?
於是,耶穌便講了這個「天國像一粒芥菜種」的比喻,告訴人不要只看外表,更要看重生命的本質。現在看起來,天國好像無足輕重,像粒芥菜種,但它是會長大的,那時就會成為可棲身的良木。
Ⅱ. 經文
馬太福音十三 31-32
31祂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32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Ⅲ. 釋經與背景
A. 導言
1. 寓言,只說明一點;而比喻則可作多線平行的解釋。例如,耶穌回來好像賊一樣,是表示祂再來時的突然,而非鬼祟。
2. 明白比喻的背景,不能以現代意思來代替原有的意思。例如芥菜種,不是用來煮排骨的大芥菜,而是做芥末(有辣味)用的芥菜。
3. 要知道耶穌時代聽者當時的需要和迷惑,並他們如何暸解耶穌想傳遞之思想。
B. 主要思想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是非常小的,卻包含著無窮生命的大能,可以變成一棵樹,成為小鳥蔭庇之所。這個比喻要人注意的,是生命的質,不是量;是關乎一個人是誰 (who you are) 而非你擁有甚麼 (what you have)。
C. 比喻的背景
1. 芥菜種(31 節)——不是今日在菜場見的芥菜;乃是一種每年生長一次,一般約三呎高,開黃色小花,很可能是現代人用來做芥末的植物。
2. 最小的(32節上)——芥菜種不是最小,香柏木的種子比它更小,而世界上最小的種子是蘭花種子。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批評耶穌基督說得不準確。因為這是一種慣用語,像我們說「牛眼核這麼大」,但西瓜要比牛眼大;或廣東俗語說「咸豐年代那麼舊」,其實「咸豐年代」只是中國清朝的一個時期,還有唐、宋、元、明朝比它更早。因此,這些類比都是一種修辭上的手法,並非科學事實的舖陳。第 32 節「比各樣菜都大」中,「菜」的原文為「香草」。
3. 成了樹(32 節中)——芥菜種可否長到像棵樹?有人說不能,因它只有一年壽命,下年又再重新長過。但亦有人在亞卡(Akkar)平原見過與屋齊頂的芥菜。原來此植物生長極速,若種在肥沃土地,又自然地生長,就可以有11、12呎高。
4. 飛鳥來宿(32 節下)——修訂標準版聖經(R.S.V.)把「宿」譯作「造巢」,不大準確,原文直譯為「來住在」,或「降在」、「棲身」。
D. 耶穌時代聽者的反應
1. 約翰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 17)他並且說耶穌就是天國,人就跑去跟從耶穌。跟隨之後又怎樣呢?可有甚麼具體的改變嗎?看來沒有,跟隨祂的人中,有的保持安全距離,在觀望,假如日後發展不對勁,隨時可退出;有的則把身家性命都押上了,變賣一切來跟隨,像彼得、約翰、馬太,但起初的熱情漸冷,似乎仍沒有甚麼事發生,他們心中出現許多疑問。
2. 表面看來除了幾個漁夫和一些骯髒的小孩跟著耶穌外,甚麼也沒有改變。整個社會也未有因耶穌基督的出現而改變,羅馬世界仍如常運作,不知有這個人(耶穌),或是知道了,卻根本沒放祂在眼內。
3. 耶穌說,天國已經來到,就在你們中間。假如有人問祂:「在哪裡呢?我願意完全投入天國的事業,我已經變賣所有,放棄職業,但請告訴我,應向天國哪一個部門遞交入籍的申請表,我將會擔當甚麼職位,這職位有甚麼前景?」耶穌基督可以怎樣回答呢?世界冷淡的回應,豈不說明這個天國叫人有點懷疑?叫跟隨的人有點氣餒?——這是第一代聽者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的問題。耶穌要回答的,也是這些問題,祂藉著「天國像一粒芥菜種」這比喻來回答。
Ⅳ. 現代意義
門徒的疑惑是這個比喻要回應及解釋的。
A. 不要單尋求外表的証據,要注意內裡的生命
1. 說比喻時,耶穌也許真是拿出一粒芥菜種來說明,不過拿一粒芥菜種可不是易事呢,鳥兒一口也會吃掉數十粒,它多麼細小!但當種子種下,它會長成一棵樹,給小鳥棲身,多偉大!但你能從一粒小小的芥菜種看到一棵樹嗎?
2. 天國的生命正是如此;耶穌說,基督徒是酵,是鹽,是光。只要酵在麵內,就叫麵團發起來;鹽在湯內,湯就有味道;光照耀,全屋就亮起來。
3. 若要求外表証據,情況就很荒謬。如果我們硬要用數字來說明,例如:我們說有半斤酵,二斤麵,怎樣吃呢?或說有一碗鹽,放在兩碗湯內,這麼鹹,怎樣喝呢?
今天我們常落在形單影隻中,在學校或辦公室,只有我一人,無論怎樣努力,與外面的人都不能相比。不錯,我們是較少數,但這極少數卻是不能忽略的少數啊!
B.不要只注意量,要注意質
芥菜種是百種中最小的,後來卻成為可棲身的良木,期間是生命力的改變。
1. 一粒種子落在地裡就發芽生長,不怕泥土黑暗。它會一面向下生根,另一面冒出嫩芽來,向上成長。假如在石頭邊縫,它會把石頭迫裂,這就是生命力的表現。
2. 門徒是一班低下階層的人,怎麼可以改變羅馬帝國呢?但看哪,今天羅馬帝國已消失了,教會卻無處不在!
3.也許有人會說:「我不過是一個極普通的信徒,完全沒有力量做光做鹽,我說的話做的事,從來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莫說能改變人了。看來有沒有神的道在我生命中做改變的工作,也是無關重要的。」
有一個年輕的信徒也有著同樣的問題。牧師在主日講道中,鼓勵信徒要多思考和背誦神的話語,說神的道具有改變生命的能力。散會後,年輕信徒對牧師說:「這是毫無用處的,因為我的問題是:無論我讀了甚麼,立刻就會忘記。神的道哪有機會在我心裏工作?」
牧師回答說:「年輕人,請你記著,當你把水倒進竹篩內,無論倒多久,都不會把竹篩倒滿,甚至是給漏走至半滴不存;但最後你起碼有一個乾淨的竹篩呢!神的道對我們的生命也有同樣的作用,這就是改變生命的力量了。」
C. 不要本末倒置,只要芥菜樹,不要芥菜種
1. 這比喻是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不是天國好像一棵芥菜樹。我們的世界是只要芥菜樹,不要芥菜種的。就像浪子,只要父親的財產,不要父親,拿了財產就到遠方去了,以為自己可以獨立,結果離開父親,財產一下子就花光了。
2. 西方的沒落與此有關,經過千多年,他們從聖經發現了人權、自由、良心,以為自己成長了,可以不必再需要聖經了,只閱讀聖經中關於人權、自由、良心的地方。他們認為不需要神了,還宣佈祂的死亡。結果,泉源枯乾,自由和人權成了「我要怎樣就怎樣」的藉口,造成社會與個人極大的悲劇。
3. 還有,天國像芥菜種,不是我們像芥菜種。要壯大的是天國,不是我們。西方要的是教會發大,他們要世界尊重的是教會的原則,不是天國的原則。我們要人注意的,是基督徒的理想,而不是天國的理想,如此必敗。
D. 是一粒芥菜種,不是一把芥菜種
1. 很多具影響力的見証往往始自一人。羅富國(Cecil Northcott)在一書中記述:一群人討論怎樣可使福音廣傳,有人認為要從大型的佈道運動入手,有人認為要在社會上造成一種勢力。但一個非洲女孩說,把一個基督徒家庭搬到她的村落,住在那裡,全村人就會因他們的行為信主。
2. 現代人講求社會的影響力及教會團體的勢力,使個人感到無能。在教會當中工作,人們亦太重視群體的勢力,忽略了個人的力量。他們要求的,似乎是一把芥菜種,而不是一粒芥菜種。
3. 基督教有一個偉大的故事,是關於塔里馬克斯 (Telemachus) 的。他原是沙漠的隱士,主引導他到羅馬,看競技場搏鬥。那是羅馬帝國的重要節目,群眾的要求是:沒有人流血就不夠盡興,因此必須比賽者其中一人戰死才能完場。塔里馬克斯看見就心如火焚,下場去阻止,卻被人喝罵;武士把他踢開;他再爬起來,站在二武士之間,又再被踢開;他再爬起來,結果,有人用長矛將他殺死,全場為之哀慟!他們終於明白過來,此後不再有藉搏鬥取悅人的節目。而塔里馬克斯的血,亦洗淨了羅馬人嗜血的罪。
Ⅴ. 結論
一個人的見証,可產生革命性的改變。約翰福音十二章 24 節說得好:「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Ⅵ. 喻道材料
1.耶穌必須成為貧困者……
耶穌必須成為貧困者才能進入我們當中
祂必須紓尊降貴,變得卑微
祂必須變得軟弱無力
祂必須變得孤立無援
祂必須依靠別人
祂必須經歷孤單寂寞
祂必須感到被遺棄、
沒有人愛護和關心。
除了祂的母親外,沒有人知道祂是誰。
別人只知道祂是木匠約瑟的兒子,
而別人都說從拿撒勒來的,沒有一個是好傢伙。
我想這正是我們打算做的……
變得卑微、無助,
而藉此我們才能宣揚神愛世人,
這就是我們要傳揚的福音。
節錄自:德蘭修女《憑著愛》
2. 一粒落在地裡的麥子(可用於「Ⅴ.結論」)
十九世紀末,在中國山西太原的司可福,是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年輕醫生。他為了基督的緣故,甘願捨棄前途,把自己囚禁於中國。他心中有一個迫切的感動,求神喚醒英國教會對中國的關心,求神興起一批有才能的大學生,差遣他們到中國來傳揚福音。
幾個星期以來,司可福一直殷勤禱告,全心全意的禱告,甚至忘掉了吃飯和休息。在夜色入侵的小臥室中,這位禱告勇士仍然跪著,傾注在一件他在世寄居時看不見的事工上。
在地球的另一端,聽人禱告的神正在殷勤不息地工作。祂親自向不少青年人,特別是有才智,有富裕家庭背景的人講話。在一八八五年,一件轟動英國,也轟動全球的宣教消息爆發出來了,七位傑出的劍橋大學畢業生,同時獻身到中國內地宣教。
其中一位是施達德 (Charles T. Studd),他在一八八○年獲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法律學位;當時,他還是譽滿英國及海外的板球名將。神的呼召臨到施達德,他毅然撇下一切,追隨戴德生到中國內地佈道。
施達德的後半生為神成就了更大的工作。他在一八九四年回國,然後再到印度工作六年。一九一○年施氏又再到非洲內陸從事開荒工作,雖然飽受疾病、貧窮和批評之苦,但他仍然竭力擺上。
施達德曾在中國、印度、非洲傳福音,並把他大部分的財產奉獻給福音工作。他又建立了環球福音會,該會在他離世時,約有四十位宣教士;到了今天,環球福音會已有一千多名宣教士,在四十多個國家中為主作見證。
在一封家書中,施達德回顧他的一生:「我相信我離世的日子快到了,回想起來值得我歡樂的事情是:
一、神呼召我前往中國,雖然我遭受許多心愛的人極大的反對,我還是去了。
二、我歡喜地照著基督對富有的少年所說的去做了。
三、當我在一九一○年獨自乘搭比利時船往非洲開荒時,我決心照著神的呼召將生命完全獻在這件工作上,不止在蘇丹,還要往世上所有沒聽過福音的地方去傳福音。
我唯一的喜樂便是:當神交給我一件工作時,我並沒有拒絕。」
深願神奇妙的作為,祂怎樣在施達德身上的帶領,激勵我們,叫我們樂意承擔祂的使命。(節錄自:「施達德」,《征途》)
天國像一粒芥菜種: Welcome
使用建議
1.這篇道材比較精簡扼要。它說明芥菜種比喻的背景,以及它對我們今日教會和信徒的信息、意義。
2.使用者需按當中提供的釋經、背景及對現代意義的闡釋,構作自己的講章。
3.天國的成就,不同世人的目光:單以外在規模的擴展、統計數字的增加來衡量。講員在其講章中,必須把握這中心信息。一些人具體的見證,會增加此篇講章的感染力(「喻道材料 2」提供了一則)。如能提供會眾熟悉的人的事例,令聽者感到自己也能效法,則更有幫助。
天國像一粒芥菜種: Welcom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