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ross

約翰福音十八章1-11節

重拾本性DIY

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裏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2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裏去聚集。3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裏。4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裏。6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他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8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9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1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重拾本性DIY: Service

大 綱

I. 釋題:不是「中性發展」能解釋的2
II. 經文2
約翰福音十八章1-11節
III. 釋經與現代意義2
A. 男人與女人2
1. 絕對難頂的小男人和臭女人3
2. 慘不忍睹的臭女人5
3. 是不是荷爾蒙搗的蛋?6
B. 一場非同小可的誤會7
1. 「男性」的誤會:漫畫三重奏7
2. 「女性」的誤解:《重拾端莊》9
3. 正視新世界中的男性和女性11
C. 兩個感人的故事18
1. 音樂之神的愛情故事18
2. 耶穌:「我就是」(約十八-11)21
D. 修煉的祕笈25
1. 小心選擇閱讀的媒體,重新為自己定位25
2. 敢於嘗試,無懼失敗28
3. 力爭上游,創出成績30
4. 確立人生方向33
5. 釐定關係,誓不逾越35
6. 踏出小我,進入大我37
IV. 結論:請你幫幫忙39
V. 喻道材料40
使用建議40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I. 釋題:不是「中性發展」能解釋的
有留意社會發展與流行文化的人,大概也會關注兩性走勢及其驚人發展,就是男人變得愈來愈「難頂」的小男人化,或直接而言,是大男人趨向小女人化;而女性則變得慘不忍睹的臭女人化,包括其體味及言語。我在好多年前已與內子討論過這個問題,至今才整理成篇,並提出糾正之道,希望亡羊補牢。一開始,我會給你撮述幾個街頭小景,來交代清楚我們的場景,也好表明本文所闡述的,是有證有據。我相信這裏簡述的街頭小景,你絕對可以認同,並且自己補上幾個同類的事件。我要述說的,多會包括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好表明它們是真實發生過的。
跟著,我會從文化的角度來給這怪現象解畫,我相信這種逆性發展,跟現代人誤解了「男性」和「女性」這兩個要詞有關,一切的畸言怪行,皆與我們由誤解而誤置了目標有關。
第III.C部分我會敘述兩個代表人類勇氣與承擔的故事。如本系列上兩篇立下的模式,我會選一個希臘神話:奧菲斯和尤麗黛的愛情故事,以代表它是屬於人類的理想(神話的其中一作用);第二個我會選耶穌末段人生路的一個事蹟作說明,以表明這個人類理想是怎樣具體地落實在一個真人的身上。
既說理想是可以落實的,它必須具備可改善及可修煉的進路,這就是第III.D部分的主旨,我會由內到外,由個體到社會,提出五個修煉的步驟。這五個步驟的修煉還與下世紀最被看重的人格特徵有關呢!最後在結論上,我發出一個可能會引起部分男人不滿的呼:女人要幫男人,因為我觀察十幾年男人的逆性改變,都是因為女人或是做在女人身上的。當然,男人也要幫女人做個真女人。
簡言之,下文的大綱如下:
引言:十幾年觀察到的逆性發展
A.男人與女人
B.一場非同小可的誤會
C.兩個感人的故事
D.修煉祕笈
結論:請你幫幫忙

II. 經文
約翰福音十八章1-11節(詳見III.C2)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III. 釋經與現代意義
A. 男人與女人
近年男女逆性的發展,實在不能用「中性發展」來解釋,因為這種逆性現象明顯地已過了中性的界線。不錯,男人變得女人,也從來沒這樣女人過,或說,女人得女人也沒這樣衰和臭過;女人也變得男人,極少是這樣臭過。我相信是要作全盤檢討的時候了。
1. 絕對難頂的小男人和臭女人
a.戇男剝蛋記
時間是99年初的晚上,地點是香港一間快餐店。兩個男孩子在吃快餐店式的火鍋,而且接近尾聲了。與我並排而坐的帥哥在吃烏冬,很專心地吃,坐在我對面的男生正在吃煮熟的雞蛋。或更準確地說,他想吃雞蛋,但看來不懂得剝掉雞蛋殼。只見他一下一下地把熟蛋砸向雲石的面,但不成功!
再砸一下,蛋殼仍然完整無缺,他的眉頭鎖得更緊;坐在他對面的朋友似乎發覺他遇上困難,卻沒有幫他,仍然低頭吃他的烏冬。
然後他再砸一次,仍然不破,他嘟起嘴來了,大概表示很不滿意。他再砸一次,這次蛋殼應聲而破,是第四次了,不過總算成功了。
他開始剝殼,不一會,他突發「哎」的一聲,他的朋友用關切的態度詢問何事,他答:「給蛋殼刺到手指。」他的朋友大概也熟悉他的脾性,看見他手指沒流血,也就繼續吃烏冬了。
蛋殼剝好了,他想用筷子把蛋分成兩半,但他是那種不曉得用筷子的一族,因此不懂得運用支點與力點的原理,只見他左右手齊出,雙腕運動,仍然分不開一隻熟了的雞蛋。這時碗內的蛋已經擠到較扁平了,只見他靈機一觸,決定用另一個方法來分蛋;他用一隻筷子插入蛋內,然後用另一隻筷子作支點,就這樣把蛋分開了。他舒了一口氣,然後把一半蛋分給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輕輕搖頭,他拿回自己吃,一邊吃一邊呢呢喃喃,不知埋怨甚麼。
一切都為了吃一隻熟蛋!
正確的剝蛋步驟不需要在這裏交代,但我相信一個正常的女孩子就算不會力拔山兮,一掌碎蛋,也不需要花上四次努力才把蛋殼砸碎吧!還要加上「嘟嘴」、「皺眉」和「呢喃」啦!真要命!望著他,我知道若叫他做He-she,明顯會給she陣營的大姐拒絕收貨。怎麼搞嘛,做男人做到這個地步!
b.頻頻用長衣袖掩臉的大佬
這也是99年初的街頭景,地點是一輛走沙田火車站與一屋之間的巴士上層,我坐在車尾。在前面一排座位,坐了兩男,中間夾著一個女孩,都是二十歲左右。引起我注意的,是前座的少女一直倒在男朋友懷中,但她卻跟另一個男孩在打情罵俏。這個男孩不曉得被甚麼情節打動,頻頻用衣袖掩臉,吃吃發笑。你想得對了,他的衣袖很長,足以蓋過他的手掌,他的表情很有粵劇女伶用水袖掩臉發笑的味道。
「待會去哪兒吃午飯?」(她真實的句子是:「等陣去邊度咬?」)女孩子問。
「妳說啦。」又是抬手掩面。
「我先問,你要答。」
「我不知道,我沒所謂的。」
「不如不吃,去買一點零食,下午開。」女的建議。
「吃飯不會用很多時間吧。」她的男朋友抗議。「阿苗,你怎樣說?」
「吃不吃我都無所謂。」阿苗說完就捉著女孩的手,在欣賞她的手鐲,「嘩,好美啊,我喜歡啊!」
阿苗說完,突然把女孩拉近他,在她耳邊低聲說話。說完,只見女的發嗔,「發神經啦,不成」。
「拜托!拜托!」阿苗扮著哭喪臉在哀求。
女的男友忍不住插嘴:「搞甚麼啦,先解決午餐再說吧。」
阿苗繼續對女孩拉拉扯扯,繼續發嬌發嗲,但奇怪的是女孩的男友完全無所動,好像阿苗已習慣對他女朋友動手動腳;而我實在忍受不了阿苗的嬌嗲,和水袖掩臉,換座位去了。
c.跟女朋友嚴肅地討論《姊妹》的男人
時間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個晚上,我剛讀完書回來。地點是地鐵車廂內,應該是很晚了,因為車內並不擠擁,我還有空位可坐。講完道非常疲累,正想假寐以養神,忽聞爭吵聲,張眼望去,原來是對座一雙情侶,他們正展開《姊妹》閱讀,大概是為雜誌內的一個問題在討論吧。開始的時候,雙方都壓低聲調,但愈討論下去就愈大聲。我知道那個男生是認真的,因為他搶過雜誌來,急急翻動,像要找頁數作論證的註解。你知,就像學者寫論文找註腳那種。
請相信我,我沒有文化白鴿眼,只是我相信男人有男人較體面的讀物,而《姊妹》是男人不應在公眾地方閱讀,就更不必說跟女朋友在地鐵車廂內爭論。出版人給它起名叫《姊妹》,而不是《情侶》,或《男人女人一起來》,不就夠清楚了嗎?它的名字就是叫男人不要干涉(hands off),別插個鼻進來呀!我說我沒文化白鴿眼,因為我同樣認為男人不應在公眾地方讀Cosmopolitan,兩本雜誌都常有文章教導女人怎樣對付男人,你要尊重一下別人的私隱權嘛。
男人可以跟女人討論甚麼?甚麼都可以,就如毋忘在莒,學習雷鋒,建國救國,振興宇宙,全都可以,就是不要討論女人的私有空間內的任何事物,像衛生巾哪個牌子好用,內衣褲甚麼地方最便宜等等,除非她主動向你提出。不過按我意見,你的女朋友開始向你提出這類問題來討論,你就應該開始檢討,你的形像是不是太差,她老是忘記你不是她的姊妹;抑或是她這人太差,一切言行只在消磨你的男人氣概(若如此,該是「騎牛搵馬」的時候了)。
2. 慘不忍睹的臭女人
讓我跟你說,這是我第一次公開用「臭」字來形容女人,因為那次的經驗真的是臭不可擋。素來我是非常欣賞女人的,而且始自很早很早的日子。
都怪我年紀小的時候太乖了,小學六年級就迷上種種的詩詞歌賦,我對女人的認識全部是來自詩集裏面的,像詩經世界在阡陌幹活的女人、屈原的姊姊,以及普希金詩內那位被男朋友遺棄的女人。因此,她們全是理想到脫離現實,害得我跟內子戀愛的時候,以為每次我約會她,她都是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人格下,才會應承我的約會。因此,每一次我都要找一個又堂皇又偉大的借口才敢約會她,因為我以為女人是完全自給自足的。
我對女人的看法開始有實質的改觀是過好多年之後,事實上是在一個國際神學會議上徹底改觀的。我還記得那是一個以「性別與語言」為題的研討會,它使我對女人有不同的看法。她是一個進入更年期的美國女神學家,好肥,好惡,腳踏骯髒又殘破的球鞋,身穿幻彩軍服,最要命的是那條短褲,把她一雙布滿藍根、又粗又壯的大腿露出來;還有,她的上唇是長了鬍子的!她像當代(八十年代初)女神學家一樣,一口咬定男性取向的語言是女性受壓迫的主因。我也不曉得她是為了加強語氣,配合主題,還是出於自己的真性情,言語粗俗驚人,這些加起來她的形像成了我的夢魔,已經有很多年了。記得當時散會後,我最害怕的就是她找我閒聊,或自己被迫要與她同吃飯。
經過那次夢想被強暴地粉碎之後,我一直害怕自己對女性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是從年幼時那種超現實的尊崇,到晚年的徹底輕視,我相信二者都是不正常的,因此不放過任何可以救我陷溺的人與事。
哪知幾個星期前我在沙田一商場又遇上一個不愉快的經驗。在香港住上一段時間,你就會奇怪香港人是不是全住在商場內,怎麼任何時候都是這樣多人的,因此人人都小心謹慎地在商場走動,恐怕會碰撞別人。
那天無可避免地也給撞個正著,因為她不是順著人潮而行,而是打橫地穿過人群。她背著一個大背囊,手拿著一個購物袋,像在趕路。其實給碰撞也是常事,不當介懷;但那次碰撞,不僅引起一點點的痛,她明顯地是出過一身大汗,因此有一股濃濃的酸味,加上最難頂的臭狐味,就像下班時分擠在公車上,而你旁邊正站了一個在馬路幹粗活的男人一樣。她離開後,我在想,假如這個女人走過,留下一股香氣,那不是頂理想又美麗的嗎?就像我對神學會議那個女神學家的意見,女人其實不需要學像男人(還是臭男人)那副樣子來作一宣言(make a statement)的,當妳們做一個真女人,那種宣言比任何臭男人的模樣有力又有效。
3. 是不是荷爾蒙搗的蛋?
今天男孩子變得愈來愈女人味濃,女孩子則完全喪失女人味,情況有多嚴重?我本來有一點點幻想,不斷說服自己,這不過是自己的偏見,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但我在不同場合和不同國家把我對兩性的憂慮說出來,都獲熱烈的反應。在台灣,我對一班大專同學說要開班教教男孩子怎樣挽回頹勢,女孩子異口同聲贊成。在香港,我對一群父母講道,講完閒談,我說現在女孩子模仿男人,是本世紀代價最大的誤會,應該有人教一教這代的女孩子怎樣做女孩子,在座的母親熱烈地贊成,作父親的則微笑以示贊同。
受影響的範圍是這樣闊,叫我懷疑是不是荷爾蒙搗的蛋。你知,今天從牛肉到細荳芽菜,全是用荷爾蒙來催生助長的,人體吸收了過分的荷爾蒙,怎知會不會影響性格?
以前我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看錯了,現在才知道,原來很多人都有我的看法,包括小女孩覺得同輩男生太沒男兒氣概,小男孩覺得同輩女生太粗魯;作媽媽的擔心女兒搭上一個陰氣過盛的所謂男朋友,作爸爸的接納不了兒子那個所謂的女朋友。
以我近年用心的觀察,儘管女性荷爾蒙過重的男孩是那樣普遍,但應該不是內分泌失衡,而是文化上的一種發展,稍後我會詳細向你交代。慶幸的是,我的觀察若沒有錯,我們的希望就大一點,因為既非生理的而是文化的,就可以透過教育與不斷的公開討論,來挽回既倒的狂瀾。
坦白說,在這場逆性發展的災難,我比較擔心男孩子,今天要想遇上一個有男子氣慨的男孩子,明顯地是更困難的。粗粗魯魯的女孩子雖然多,害羞、怕事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孩子,仍然是不難遇上的。
我若說滿街滿巷都是女人味重的男人,妳會不會反對?怎樣的男人是我們這裏說的He-she?妳的男朋友有甚麼特徵,妳應該考慮換馬?如果妳的目的是想找一個男人跟妳過一世。
「劣貨次郎」有甚麼特徵?特徵是:
(1)拍拖時他搶著要替妳背手提包。
(2)妳打開手袋或私人信件,他把頭伸過來要看看。
(3)妳買女人私物時(如衛生巾、內衣褲,其實妳幹嗎要在跟他拍拖時買這種東西?),他硬要參與意見。
(4)妳去洗手間,他不單忠心地在女廁門外等,還不久就伸頭進來,看妳入了廁格沒有。
(5)他常對妳的化妝技術表示意見,還告訴妳他有門路買到更大折扣的名牌化妝品。
(6)有時妳忍不住要吃街邊零食:魚蛋、碗仔翅、魷魚,他不單贊成,還搶吃最後一口。他吃得太快了,醬汁隨風飛舞,眼鏡片、嘴角、下巴、胸前,全是醬汁,還邊吃邊發表意見。
(7)無論甚麼時候或為了任何事妳問他意見,他的答案若不是「不知道」,就是不贊成,表明他不敢為任何事表達一正面意見,這是內心軟弱無主見的徵兆。
請別誤會,正常男人並不認同這些行為,只怪妳自己不好,搭上一個「劣貨次郎」。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B. 一場非同小可的誤會
我們內心以為甚麼是對,甚麼是有市場,甚麼是有價值,外面的言與行就會慢慢配搭上去。從動物世界的觀察,我們可以用適者生存的律則來理解,故此你可以從這律則去瞭解動植物怪異的行徑及構造,用之來觀察青少年人的行為,也並無不妥,他們許多言行都是為了要吸引心目中愛慕的對象(異性或同性)。瞭解這個普通律則,你就不難明白男女生的逆性發展很可能不是純生理的(雖然我相信今天人體內的荷爾蒙水平可能真是失衡的),而是出於文化的一種誤解:我們誤解了甚麼叫「男性」(masculinity),甚麼叫「女性」(femininity)。叫人著急的是,這場誤會若讓它延伸到下一世紀,錯誤地發展自己性別特徵的人會發現自己剛欠缺了新世紀要活得耀眼的最主要元素,故我說這場誤會是非同小可的。
出於生理的失調,我們可指望藥物學家發明一些藥給我們服用,像治陽萎用「威而鋼」,治女性化的男人則調一劑「性格威而鋼」也不是不可想像的事。但因文化上的誤解,我們只要清楚指出來,為人師長父母的給予提醒與指導,我相信逆性發展還是可以糾正過來的。其實這方法比服藥好,藥永遠有它的副作用,但從文化、教育與榜樣來糾正,則永遠不會有副作用。
1. 「男性」的誤會:漫畫三重奏
引起青少年誤解「男性」、雄糾糾、大丈夫、男兒漢這一組概念者,是有其文化與社會的因素。我們先提負面的,再談正面的:甚麼叫做「大丈夫」。最後一節我們會詳細討論,透過怎樣的修煉才可以獲得真正的男兒氣概。
現代青少年深受日本漫畫的影響,相信是不爭的事實。早期華人社會接受的日本漫畫,以暴力和色情為主。暴力漫畫的主角具有神力奇技不用說,他們那種極度誇張的身形和長相,是很多青少年暗暗羡慕的「英雄」,漫畫界稱之為「筋肉人」—— 因為無論任何時候,他們都是青筋暴現,血管賁漲,加上肌肉隆起,殺氣騰騰,叫人又畏懼又羡慕。
當然,小男孩也不是盡蠢的,他們羡慕這樣的角色,卻深知自己永遠學效不來,因此只有暗羡的分兒,從沒有模仿的企圖。
後來本地漫畫興起,發展主線如下:滲入民族感情的打鬥漫畫,科幻戰爭式,黑社會打殺,男女間的愛情與色情。
在這期間,日本漫畫隨著偶像劇的興起而改變,橫掃港台。此改變即研究文化勢態之人所稱的「哈日風暴」,它不僅為昔日讀者無法實現的「筋肉人」理想提供一個可落實的機會,更取代了美式文化在日本、台灣和香港的地位。一位以研究日本文化如何在台灣風靡青少年的著名學者岩淵功一,在96年花了兩年時間在台灣作實地考察,然後寫了一篇發表在《當代》的權威文章:「日本文化在台灣」,說了一句精彩的話:「日本及流行文化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現實主義,美國的夢想則只是被凍結在某種等待著被使用的狀態中。」這句話放在香港同樣是具解釋力的。
我們說著的是甚麼樣的偶像與偶像劇?那就是像《失樂園》或《東京愛的故事》,我們所說的偶像,就如木村拓哉、江口洋介(三上),或反町隆史。於是不管是香港或台灣,你要扮酷、扮型,留長頭髮吧(三上頭),然後久不久就把頭一捽,讓頭髮從這邊捽到那邊,那就是典型江口洋介的勢態了。以往的男孩子只會想著約哪一個人去打球,現在的男孩子卻想著哪店鋪有新到的衣衫。以往的男孩只想到怎樣把爸爸剛買回來的鐘拆開,好知道為甚麼它會定時吵鬧;現在男孩子只會關心臉上長暗瘡,以及經過反光板前永不會忘記「照鏡」、「理髮」,完全跟一個女孩子沒有分別。
由筋肉人到三上頭,港台青少年人的文化轉型完成了,他們內心的理想人亦改變成功,且是一種可以落實的、即時可兌現的改變。於是日本偶像與偶像劇成了今天港台青少年的理想與模仿對象,那是他們寄托理想的所在;而且透過穿戴與偶像相同的衣飾,或親自到偶像劇拍攝地點一遊(哈日現象重要的一環),都會叫青少年有夢想成真的感受。
在這場理想轉接與改變中,我們不難看見青少年一代對「男性」(masculinity)誤解的經過:
筋肉人漫畫時代:強暴、武力。
黑社會漫畫時代:擺布、控制。
偶像劇漫畫時代:柔情、陰性。
不錯,今天瘋魔青少年的偶像劇,全是關乎愛情的、都市生活點滴的,而男主角都有很濃的女性化傾向。傳統的男性,以及女性所欣賞的「男性」一面,是完全空白的。
傳統的及女性看為重要的「男性」雄風是甚麼?是扮酷嗎?捽頭髮?口角吊一根香煙?筋肉人?黑社會大佬?這些我們或多或少都模仿過,你覺得有效嗎?為何不試試另類雄風?
傳統的男性雄風不是屬物的,不是身體的(non-physical),而是屬精神和性格的,都是屬於內心世界的。我們都知道女性的直覺(intuition)是很敏銳的,這是她們老早就知道男人裝腔作勢的原因。所以最能叫女性折服的男性雄風,不是吹喇叭、叫口號等吹叫出來的,而是讓她們親身發現的。包括哪些?
男性雄風是指一種敢於承擔,肯負責任,解決大問題而不吭一聲,又能專於一事、低頭默幹的人;倘若加上他是知識豐富,對人生百態具解畫能力,再有一點幽默感,我告訴你,女人會願意跟他到天涯海角。你不信,拿這張「男性菜單」給你認識的女生看,看完她大概會囁嚅地問你:「他在哪裏?」
你不是多次從女作家的專欄,和由Cosmopolitan到《姊妹》都得知,她們覺得最性感的男人,就是流著汗,低著頭,專注於一項工作的形像嗎?哪個會說性感男人要像成龍一樣,可以飛簷走壁,或筋肉像舒力辛華加那樣?
近代男人衰在甚麼地方?差不多都是上述條件的反面:沒有勇氣,專於狡猾卸責,做事雷聲大雨聲小;除了他的本行外,對世界沒有知識,對人生沒有智慧;斤斤計較,嚕嚕囌囌,又全無幽默感。這種男人愈多,女同性戀者的數目一定有升無已,絕對是神仙難救。
2. 「女性」的誤解:《重拾端莊》
不曉得從甚麼時候開始,女人厭惡她們傳統女性的身分與角色,她們對男性角色和性格都有幻想。從六十年代便鬧革命,沸沸揚揚,搞了幾十年;近年終於有覺醒,一種新保守主義正抬頭,得到愈來愈多新女性的認同。
不管現代女性是否真的覺今是而昨非,近四十年的狂放形像的確叫新生代的女孩子對「女性」有一個錯誤的瞭解。她們以為流行報刊不斷教導的那種一夜情算不得甚麼;口叼著一根香煙或雪茄是時髦,滿口污言穢語,動作粗粗魯魯,更是「至in一族」(即跟潮流的人)不可缺少的標記。
你以為男人怎樣看?我相信不少男人會覺得這種女孩子是一個頂好的玩伴,不計較嘛。但極少男孩會考慮娶她為妻。為甚麼?我若喜歡男性的粗獷,為何不索性找個同志?為甚麼找個「男人婆」?嘻哈度日是沒關係的,這樣爛躂躂地廝守一生?我犯了甚麼錯要受此刑罰嘛?
現代女性的覺醒,可以從近期一本引起廣泛討論的書說明。書名叫做《重拾端莊:發現失去的美德》(A Return to Modesty:Discovering the Lost Virtue),作者是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女子溫蒂莎烈。她認為現代女性都給性革命欺騙了,使女性失去女人應具有的傳統美德與價值,性革命把女人搞得唾手可得,又爛又賤,完全沒有意義。她認為昔日女人的溫文含蓄,賢良淑德,才是女人應該追尋的目標,因為這些特性能叫女人重拾她的神祕感與尊榮。像性革命下的女人,哪個男人需要追求她,又有哪個追到手後有一份榮譽感?
作者不單認為性革命叫女人失去神祕感,她叫男女關係失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浪漫。若沒有浪漫,男女關係以至性關係,不過是一種需索與滿足的機械互動關係,是沒有可以叫人回味的,因為沒有人會珍惜;需索是即時的,滿足也是即興的,之後就沒有甚麼之後了。
溫蒂莎烈認為女性自救之道,在乎回歸到昔日女性原有的美德,像矜持、自重、謙遜、賢良與含蓄。女人玩過,男人也玩過,大家發現都不好玩,都不想玩下去。我們應該停下來,三思再反思,讓自己有時間再定前路。
這樣的書會引起女性主義者的反擊,幾乎是命定的;她們攻擊作者天真、無知、想當然。她們當中也不全是偏激的女性主義者,有些人贊成作者對現代女性的隨便提出指控,但不贊成作者提倡的端莊,認為太拘謹,現代人走過的自由開放路是不歸路,不能要求她們重回十八世紀那種生活。
不管是完全的復古,或完全的放任,整個爭辯反映出現代女人的確不滿意由六十年代性革命所塑造的女性形像;經過近四十年的經驗,這場革命並沒有釋放女性,給予女性應有的尊嚴與地位,它其實是更把女人賤化,更叫女人被誤解為一種玩具。也許真正的出路不是:昔日放縱,今天便拘謹;昔日潑辣,今天便溫柔。人不能如鐘擺的找出路,因為四十年所走過的路不容易當甚麼事都沒發生過。一個大多數人承認的現實乃是:一方面說,六十年代的性革命也許不是女性真正的出路;另一方面說,傳統某些女性美德今天仍有學習的價值。
傳統女性哪些美德,是我們今天仍然推許的呢?今天男人以為的女性(femininity),是指甚麼而言的?它可以有很豐富與多樣的含義,但下列的仍是最具體、最容易被認同的:
忍耐、包容、體貼、接納、
瞭解和希望
那不就是母性嗎(motherness)?不錯,就是母性,女性就是母性,像個母親愛護一個軟弱多病的孩子時所流露出來的氣質,或所履行的身分。
也許有人會說,男人與一個軟弱多病的孩子有甚麼關係?你真是沒經驗,男人本來就是一個軟弱多病的大孩子。愈是做大事,擔大旗的,愈需要一個真女人在他旁邊呵護與幫助,就像一個媽媽照顧一個軟弱的孩子。
男女或婚姻關係之所以破裂,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女人以為男人是一個敵人,不是一個病人,於是與他刀來槍往,兩敗俱傷已!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3. 正視新世界中的男性和女性
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解釋現況的不逮與偏差,說男生是因受社會流行文化影響而變得優柔寡斷,全無男子氣概;又說女生因著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及隨後偏激的女性主義所影響,變得粗魯不文,又生活放蕩。無論你怎樣用過去原因來解釋,假如不思改過,面對二十一世紀急激改變的社會,我相信更難在下一世紀活得精彩,不要說不能耀眼人前,恐怕連叫自己滿意都辦不到。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具雄性特徵的男人,和具女性特徵的女人,才是一個能接受挑戰,和締結完美關係的組合;在下一世紀,一個對外有應付工作能力,對內又有美滿關係和生活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定義。今天那種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的發展傾向必須糾正,否則在下一世紀他/她們完全沒有機會。
下面讓我簡單勾畫下一世紀社會的特徵,以說明為何男人必須比現在更男人,女人比現在更女人,才是致勝之道。
讓我們先從女人說起。99年3月8日的《時代週刊》刊登了一篇重要的主題文章,給我們對女性有一個全新的看法,它叫我們對昔日的偏差和明日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清晰明確的概念(See Barbara Maddux, “The Real Truth about the Female,” Time, 8th Mar. 1999 ),與本文主題有關的要點如下:
(1)首先,作者把「女性」(feminine)和「女人」(female)分開,因為過去幾十年,女性主義者(feminist)把整個女人族解錯了,她們承繼昔日錯誤的生物學家的思想,一直強調「男人」與「女人」是不同的,還聒不知恥地傳播:不錯,我們女人是不同的你可要因此得點甚麼?她們給人一個印象是:一切的不同不過是文化的問題,不是遺傳基因的問題,只要在文化、教育及立法上做點工夫,一切困難就迎刃而解。現代研究指出,男女不是那麼多不同,而不同者皆源自不同的基因,後天能改的不多,如女人比男人少左撇子,不易患上色盲,她們的腦袋較小,好配合較細的身形,但神經原的密度比男人大,諸如此類。
(2)從體形上說,男人比女人魁梧,他們比女人高10%,重20%,又強壯30%,特別以上半身來說是如此。但女人更耐勞,因此愈是長途賽跑,女人勝出的機會愈高。
(3)從最近發展來說,女人比男人快。今天女運動員能跑、游泳和滑雪,比三十年前的男運動員快。而自1964年起,女人的長跑時間快了32%,而男人只快了4.2%。有預測,下世紀的長跑,男人只能在女人留下的塵埃中勉力向前。
(4)近代生物學揭露的事實更叫人吃驚。該文作者認為,昔日生物學給我們一個錯誤的教導,以為女性荷爾蒙只屬女性,男性荷爾蒙只屬男性;現在知道不僅每一個男女均有男女性荷爾蒙,原來一直以來每個人體內最具決定性的是女性荷爾蒙,它對每一器官都有作用。假如男人的女性荷爾蒙水平低,其後果不是小一點男子氣概,而是更易患上某些疾病,如骨質疏鬆症。同樣地,女人也分泌男性荷爾蒙,它是刺激女性性慾的元素。女性無論從生理結構(特別上半身)或分泌系統來說,都是比男性更適合活在社群裏的,奈何種種後天因素卻造成女人要獃在家裏,男人卻在外面佔著領導的地位。
(5) 既說到分泌系統,女人的PMS(經前癥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又怎樣?女人在經期前除了感受到的不尋常情緒,包括具侵略性或煩躁不安,還有甚麼特別的表現?近年研究發現,女人在經期前不僅有負面感受,原來愈來愈多女士發現,經前她們特別多活動,頭腦思考能力更清晰,對歡欣的感覺更敏銳。
(6)不單經期,近年研究女人「麻煩事」的科學家對停經的現象,有更驚人的發現,足以改變現代人對女人的看法。不久前人對停經還有很深的流行誤解,十五年前首位女士Geraldine Ferraro參選美國總統,美國政壇流行的一句挖苦話:「她經過更年期沒有?」轉眼到了九十年代末,今天美國社會反流行「更年期派對」,有社會學家說:「更年期成了值得慶祝的成長禮!」有人設計了兩系列的祝賀咭,專為恭賀人達到這種階段而設。每次有為更年期召開的特別聚會,常會吸引到約八百人參加,她們都在分享去到這個更高境界的興奮感受。
該文作者跟著從進化論及古生物學的角度,完全推翻昔日生物學的解釋,以為男人在進化過程是比女人更成熟。她的論點與證據都是叫人目瞪口呆的,但最與本文有關的是:男人是不是比女人更色情,更敗壞?她的答案是:「不是!」
麻省理工(M.I.T.)的知性心理學家平加(Steven Pinker)在《紐約客》即這樣為克林頓性醜聞辯護:男人為了播種求生起見,他的基因會叫他到處風流。女人盡其一生,都是只能生一打左右的兒女,為何需要隨處睡?再加上昔日錯誤地以為,只有男人懂得打獵,女人就不敢欺騙男人,恐怕他把打來的斑馬帶到別個山洞去了;這就能解釋為何希拉利眼冒青光,蒙尼嘉(另譯作:萊溫斯基)則眼露戀光,而克林頓繼續籌算下一刻到甚麼地方播種了。
現在這種看法卻被推翻了,作者指出,男人不是生理上被造成比女人更色情,因為女人跟男人同樣是那麼「鹹濕」(lusty)的。她的理由是這樣:
(1)假如你單靠在動物園內觀察長頸鹿,因此就定論說長頸鹿不能跑,你說是不是很錯呢?作者認為人類各個社會對不忠和淫亂的女人,都會定下極嚴苛的刑罰來對付,從把她處死,到公開羞辱她。今天拉丁美洲及中東仍然會由法庭判處淫亂女人死罪。有些非洲國家則會把女人的陰核割掉,以防她去放蕩,作者問:假如女人生理上是不會淫亂的,何來這些殘忍的法例與風俗?
(2)從進化的角度,作者指出非洲象牙海岸泰森林中的矮猿(bonobos),牠們的基因有98%與人類相同,但其雌猿的淫亂,只能用佛洛依特的「多形性的變態行為」來形容。雌猿一見公猿不在,就出去胡搞,雌雄不拘,結果發現每一矮猿家庭都有一半以上的小猿是母猿跟別的雄猿搞出來的孽種!
(3)若從留種的角度來說,雌性動物在配偶之外搞的性關係,比較容易受孕。這個結論似乎在人的社會亦如此。一對不孕的夫妻,妻若有婚外情,她會容易受孕。這個結論未算廣受接納,因此引起很多討論。但在動物界則是被接納的。
(4)從性器官的生理結構來說,女人陰核的神經極其密集,男人的陽具只有大約一半的神經纖維。女人在一次性行為可以有多次高潮,男人只能有一次。作者認為女人的性道德是有點詭詐的,她會一時間表現得性飢渴,好叫自己能懷孕;然後她就假裝從一而終,希望叫其中一個伴侶相信子女都是他的,好在外面拚命工作養家活兒!
我知有些讀者已在反抗,不能接受作者的看法。且慢,我也不全接受她的解釋,但你別急著說她錯,她展示出的「女人新解」,不足以叫你有警惕嗎?女人的遺傳和生理結構都是叫她可以淫蕩地生活,但文明與社會倫理設下種種規範,要女孩子乖乖地遵從。現在響起的警鐘是: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已宣告,男人女人是平等的,性行為亦如此;這期間的女性主義運動,又把昔日文明和社會倫理對女性不公的規範徹底打碎,下一代的女性還有甚麼性倫理是非守不可的?《時代週刊》這篇文章是從生物學與遺傳學來否定「男女是不一樣」的說法,肯定「男人與女人其實不是那麼不同」,那麼今天男人做的事,女人為甚麼不能做?包括克林頓那類的醜事!這是叫我們驚訝的。
當遺傳的、生理的甚至是進化的理據一一呈現,昔日為女性設下的規範一一解構,下一輪我們還可以訴諸甚麼理由,要求女人守規矩?訴諸「女人」這個基本理由,訴諸與女人天生就具有的「母性」(motherness)這個本體的理由。我們說,儘管人真是由猴子演變而來,至終說來人也離開了猴子的階段,進化成人呀,沒道理再用非洲象牙海岸泰森林的矮猿來理構化今天人類的放蕩行為吧!放蕩行為會破壞家庭,破壞家庭就與女人的母性有直接牴觸,因此是不可取的。這個道理就是連邊緣一族都可以明白的,因此我們相信本於母性來解讀女性,視之為一種體貼的、諒解的、接納的和具美感的特性,是可以被接納的;雖然男性不再能像上一代人那樣,本於女性這個特性來佔盡便宜。
那麼下一世紀瞭解的男性又該是怎樣的?
下面我會按下世紀會發展出的社會與文化,指出它跟陰柔懦弱的男性會怎樣格格不入,我們是時候要訓練出一種剛毅自強的男性一族了。最後一大段(III.D)就會討論訓練的目標與進程。
第一,家庭模式的改變要求新的關係。以研究將來社會與文化聞名的艾文.托佛勒寫了《第三波》(Alvin Toffler, The Third Wave;中譯:黃明堅,《第三波》,台北,94年),指出工業時代的文明是第二波,後工業時代是第三波,其特性是極度多元化。第二波代表一種由權威製造出來凡事一樣的時代,就如生產線的產品一樣,這種時代過去了,代之而興的是後工業時代的繽紛多元化。放諸家庭模式,第二波是核心家庭,第三波是多元式家庭組合:同性戀婚姻,聚居集團,一群老人同居以節省開支,少數民族之聚落。之外,還有契約婚姻、系列婚姻等。托佛勒記載三個精神學家在芝加哥附近一黑人貧民區所觀察的各種家庭形態,結果發現至少有八十六種「成人組合」,如「母親祖母家庭」,「母親姑媽家庭」,「母親繼父家庭」,以及「母親他人家庭」。
這種家庭模式的多元化,加上工作模式的改變,愈來愈多人可以留在家中工作(即所謂「電子家庭」),如透過電腦做設計、生產監察、開會、商討合約等,意味著昔日因工作而聚少離多的伴侶,現在會是聚多離少的情況,工作與生活完全不能分開。家庭模式的改變造成親友更密集,工作模式改變帶來夫與妻更多時間在一起;若男人整天扭扭捏捏,撒嬌撒嗲,就不再有趣了,女人的母性並不是用來乳養(baby-sit)永遠長不大的男孩,這種男人的命運就是被掉棄,難有別種可能。
托佛勒認為第三波文化的男女會要求一種「愛情加法」,那就是:「性和心理的滿足加上大腦,愛情加上理智、責任感、自制力,和其他工作上必需的德行。」(頁206)
第二,第三波文化被稱為「後標準化」的文化,意思是說,被稱為第二波的工業時代凡事要求一致一樣,後工業時代的浪潮則是不僅容許個別的選擇,整個消費市場都走向滿足個別顧客的要求,市場上每個老闆都會想盡辦法,要找出一種成本最低而能達到個別服務的要求。這種改變不單在有形的消費市場,還包括人的觀念、政治信仰、性行為模式、教育方式、飲食習慣、宗教見解與行為、種族心態、音響偏好等等,都要脫離生產機器的限制,進入符合個人需要的模式。市場的生存空間不是製造多一件便宜的東西,而是製造更多可選擇的貨色。
在這種文化下生活,你若仍然像活在第二波的情況下,不懂得把握多元化及相當分量的資料,做人整日都是渾渾噩噩,與朋友相聚,永遠都不能提出有意義的意見,口頭禪就是「我不知道,隨便吧」,你這個人就成了友輩中的擔子;誰願意親近你,與你作伴呢?
我必須在這裏補充一句,個體隱沒於群體,造成一批又一批沒臉孔的雞蛋頭群眾,最大的敵人其實是統一化的教育。悲哀的是,第三波要求個人化的文化來勢太洶,人們還未認清在多元化下,社會需要培養個人思考力和選擇力之際,它已經成了人能否活得成功的標準。不及早察覺此趨勢,並自加操練者,他將會感受到社交斷絕和寂寞的困擾。
需要知多一點,然後為自己作決定的情況,讓我多舉一個基督徒認識的例子。昔日基督徒看的英文聖經只有欽定本或修訂本,因此沒有甚麼問題。今天新譯本之多,足可放滿一個書架(包括原文版本),有些基督徒感到十分迷惑:「哪一本才是最好的呢?」《今日基督教》對這現象有一語雙關的點破:「今天多元化的現象要求人作出選擇,沒有一種說法是『標準的』。」不錯,包括宗教在內,思想與行為的模式都不統一,每個人都要作他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第三,心靈的劇變。人的心靈會隨著他發現的世界而產生劇變。第三波發現的世界比以前更大、更小,也更快,這個增大的情況,無論你用數字來表達(說一後有幾多個零),或用文字來解說(說是億萬,或幾兆),都已經越過了一般人的理解力與想像力,我們可以聯想到這個急激擴展的宇宙是會怎樣改變下一代的心靈。
到底新的世界怎樣比以前的世界更大、更小和更快?現在我們可觀察到的現象,可以小到分母是1後15個零,分子是1;而發現的宇宙邊緣至少有1後23個零那麼遠,可研究的現象則是1後19個零分之1秒那麼快;而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年齡大概在2後10個零年以上。簡言之,擺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比以往任何人最大膽的假設還要更大、更小、更快、更短暫,事實上已經到了不是現今文字能承載的地步了。
當現實世界在不斷地擴充之際,我們的內心世界卻不斷凋零。本來外在世界在擴充時,人的自我會相應地變得渺小和脆弱,因而謙卑下來,我們當中也許有人真的有這些反應,但整體上人類的謙卑來自另類的打擊。原來自五十年代興起的「乖僻派」(beat-nik),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開始喚醒整體人類際遇的悲慘。跟著哲學世界興起的實存主義,和科學世界的科學主義的禍患,一種悲觀主義成了普世文化的基調,也是文化世界的一種時尚。在流行文化的世界裏,好萊塢電影歌頌的不再是硬漢與英雄,而是反英雄性格殺手,大麻推銷員、迷幻車手、同性戀者的愛情。許多國家的小說、時代曲和普及藝術節都出現了「絕望是合理」的信息,生命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當時在學術界流行一個實存主義的故事,它來自德國一套實驗電影的故事。鏡頭映出一個女人附臥在床上,她面前有一個大木桶,桶內盛滿牛奶,牛奶中有兩隻老鼠:一隻放棄掙扎,一心想著,掙不掙扎,至終都是死路一條,不如趁機會大喝一餐,死就死吧;另一隻不甘心,拚命掙扎拚命爬,鏡頭一轉,牛奶因為被擠,慢慢表層就結成乳酪,結果老鼠就是這樣給膠結在乳酪中而窒息,同樣地死了。
人的本性是自取滅亡的,人努力發展科技本來想自救,卻發現它是把人賴以存活的地球破壞淨盡,直到人類無以為繼的地步。七十年代的「羅馬俱樂部」出版的《成長的極限》,敲響了工業世界的喪鐘。今天已沒多少人相信科技能帶來直線成長。現今人類相信世界成長的路線像一棵樹,它有許多枝椏伸向未來,每一枝椏都代表著一種認識與一種選擇,我們不能再像昔日那種天真、無知、單純與樂觀。成功不再是命運的問題,它代表著一種認識、一種執著,更重要是:一種代價。
一個小男人怎能在這樣的世界活得耀眼?
第四,新生活,新秩序。大概不需舉例說明,我們都知道第二波的世界所訂下的種種秩序都在崩析破離,而新秩序又未建立起來。有些社會及文化觀察家認為,今日許多離經背道的乖僻言行,都是希望尋找到一種新秩序、新意義而努力。
無論任何時代,人都需要某種秩序作個人行為的指導,又要有某種意義作為掙扎的目標。有人說得好:「生命的悲劇不在目標未達成,而在沒有目標可達成;壯志未酬身先死並非不幸,最不幸是沒有夢想;無法實現理想不值得悲哀,沒有理想才可悲;摘不到星星不可恥,沒有星星摘才是恥辱。」(B. I. Mays)相信今天青少年一族的悲哀與恥辱,正在於沒有目標可供努力,沒有夢想和沒有想摘的星星,起碼成年人是這樣看他們的。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成年人習慣看扁下一代,認為他們沒出息,永不能像上一代般精彩。我是看不起我們這一代,而把厚望寄予下一代,並為此寫了《還看下一代》(香港:卓越,95年)。寫完後,還不斷對他們重複賴斯.布朗的一句名言:「別人對你的看法,並不代表真正的你。」但我不欲下一代誤解我,以為前面引往成功之路都是康莊大道。我再引用布朗的另一句話來勉勵他們:「生命不是一場充滿歡笑的派對,真實世界往往荊棘遍地……故此披荊斬棘去逐夢吧。」
為甚麼說我們的世界是荊棘滿途?原來昔日的秩序一一破落,核心家庭、社會規律、人生指標、固定的角色與身分、權威的界限等等,全部褪色與糢糊,叫人無所依從。在秩序遽失之際,連帶昔日人不會懷疑的意義,也在下一代心目中疑惑叢生。就說賺錢吧。今天成年人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賺錢高」,錢已成了我們這一代的終極目標。下一代能認同嗎?上一代為了賺錢,常在下一代人生最重要的場合缺席。還有,錢賺多了,人也變得目空一切,自以為是;有些還會搞外遇,包二奶,弄得家無寧日,上下痛苦,下一代為甚麼一定對「賺錢」抱著這樣終極的忠誠?
好了,不以賺錢為終極,人生又該豎立甚麼目標作努力的對象?假如下一代拿這樣的問題來問他的父母,有幾個父母能回答?
這就是說,我們下一代會在沒有秩序可循之餘,他同時失去了人生目標,失去了他的人生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梅因(Rollo May)指出,美國青少年沉迷毒品,正是他們對上一代無秩序生活的一種反應,「他們的秩序就是設法逃避警察,弄到他們想要的錢,想辦法再幹一次勾當」。
無論你的同輩是怎樣迷失,怎樣沒有人生目標,他們的失敗正說明我們的社會不認同這樣的生命狀態。事實上,下一代社會並不會同情這樣的人,也不會留下多少空間給他們發展。沒有人知道新秩序會怎樣產生,你沒有了方向,你就命定被人生的怒海吞噬。
第五,性格的改變。當社會秩序起著明顯的變化,價值觀念與意義系統起著全新的革命,外在的世界與內心的靈性又有著根子的變易,我們說下一代會有著不同的性格,應該是可以想像的。
譬如說,因著受六十年代羅素與杜威的影響,大多數家庭(包括香港和台灣的華人家庭)對兒女都採取比較寬鬆信任的態度,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這情況在中國更為嚴重,於是出現了「孩子王」的現象(指家中只有一個孩兒,父母百般呵護、千般討好,造成被寵壞了的一代)。現在為人父母與師長的有幾點改變,是會直接塑造下一代的性格的。(1) 現在的父母醒覺起來,他們認識到父母教與育的責任,不應完全放手讓教育局代辦;(2) 教育學家亦呼籲人們,不能對孩子採取放任的態度,乃要給他們一種有秩序與有操練的生活;(3) 儘管這一代最強勁的實力是在賺錢,但單親家庭的數目急劇增加,造成經濟有一定的張力,在這樣家庭成長的子女,比較其他孩子(六十年代的,或雙親家庭的)更早明白現實的殘酷與需要,他們會更早投入經濟生產的行例;(4) 因著早投入社會,他們相對地花在痛苦反叛的青少年期會較短,對責任的瞭解與承擔亦比其他幸福年輕人快和早;(5) 因著教育會有根子上的改革,不論改革前後,人都開始發現,在教室學到的,遠比教室外學到的少和不切實際,這會改變人求學的意識與方法,人真的會進入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階段;亦即是說,學習與工作並進。基於上述五個理由,我們相信第三波青少年發展出自己的性格,和性格的模式,會跟上一代有顯著的不同。
不錯,沒有人對將來社會與個人會怎樣發展,有一幅仔細的藍圖,但上述家庭模式的改變,規模的失落與重建,心靈的更新,新生活新秩序的誕生和性格的改變,在在都顯示出:要在下一代出人頭地,這一代懦弱無主見的小男人,你真的可以說是全無機會的。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C. 兩個感人的故事
像本系列過去兩篇的做法,我也是選輯了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和一個聖經故事來說明主題。希臘神話故事可代表人類共有的理想;聖經故事則代表著一個已成的事實,我所選用的,是耶穌最後一段路所發生的事。
1. 音樂之神的愛情故事
在奧林匹克的神祇榜,音樂之神叫做奧菲斯。一般人有一個誤解,以為音樂之神一定是陰柔之人,他的愛情故事大概就是只有纏綿悱惻。想不到的是,奧菲斯有著一個理想男人應該有的勇氣、剛毅,和為愛人而委身不悔那種大無畏精神,他的愛情故事動人之處在這裏,足為下一代青年學習的榜樣也在這裏。
奧菲斯和本系列上一篇「阿哥號」勇士的故事原為一,同是出於公元前三世紀羅德島詩人阿波羅尼斯的筆下;因為傑生招募而上阿哥號去取金羊毛的英雄勇士,其中一人即奧菲斯。
在奧林匹克的神祇榜,人間最早的音樂家全是神,因為他們的音樂造詣極高。雅典娜在吹奏方面不太出色,她發明了橫笛,自己卻從不吹奏;荷米斯造了一座豎琴,送給阿波羅,阿波羅彈出的音樂,迷住了眾神明,叫他們完全廢寢忘餐。荷米斯還為自己做了一枝牧羊笛,能吹出迷人的樂章。潘用蘆葦做笛子,笛聲比夜鶯嬌婉。繆思沒有專屬自己的樂器,但她的嗓子是天下一絕,無可比擬。
奧菲斯原屬凡間的音樂家,但他的音樂造詣高深,可媲美神明,再加上我正要跟你說的故事,他便被後人稱為音樂之神了。
奧菲斯的母親不是凡人,而是某個繆思女神和色雷斯(地名)王子的後嗣。他母親把音樂天賦全數給他,再加上在故鄉色雷斯被悉心培養,他就在音樂上光芒四射了。他的演奏和歌唱有無限的威力,能引導萬物起舞。當時就有詩歌這樣記述他的音樂力量:
在色雷斯山的鬱林裏,
奧菲斯的琴音引導樹木,
引導蠻荒的野獸。
他的歌聲能叫萬物追隨他,他也可以用音樂來驅動山腰的石頭,改變河水的航道。
奧菲斯遇上愛妻尤麗黛之前的生命,沒有幾個人知道;但他參加傑生遠征的英武行為,卻是傳聞遐邇的。阿哥號有幾次遇上風暴和滾石陣,勇士要竭盡全力去划船。甚麼時候勇士氣力盡了,奧菲斯就彈豎琴,大家立刻就精神百倍,所有船槳都會順著音樂節拍,齊划著船,船就會如脫弦之箭,畢直前飛。假如船員起了爭執,吵架起來,奧菲斯又會輕輕奏樂,眾人的怒氣亦會平靜下來。有一次,他還從金嗓海妖的手裏,把眾英雄拯救過來。原來金嗓海妖愛在海上迷惑眾人,發出醉人的音樂,人一聽到這妖聲,就會忘記一切,把船駛到險境而覆沒。那一次,海妖向阿哥號發聲,奧菲斯立刻抓起豎琴,奏出清音,蓋過妖音,阿哥號才能駛回航道,脫離險境。若非奧菲斯,阿哥號是已葬身怒海了。
沒有人知道奧菲斯在甚麼地方遇上心愛的尤麗黛,或怎樣把她追到手,反正這也不是太要緊,因為無論他喜歡誰,誰大概也抗拒不了他的歌聲。我們能知的,就是他們結了婚。但他的幸福亦是悲哀的起點,因為就在新娘和伴娘於草地上散步談心之際,新娘給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劇毒攻心,尤麗黛就死了。
奧菲斯悲痛欲絕,無法忍受。極痛過後,奧菲斯作了兩件事,足以動天地而泣鬼神的。
他立下決心,要到地獄走一趟,不把尤麗黛搶回陽間不罷休。
第二年,他比任何當代的壯士都更勇敢,預備親嘗地獄最痛苦的折磨,來換回尤麗黛的生命。他對自己說:
我將小歌聲,
迷惑狄蜜特的女兒,
迷惑陰間的主宰,
以旋律打動冥王冥后,
我要下地府帶她還陽。
就這樣,奧菲斯便上路了。他一邊走,一邊彈著豎琴,一群群鬼魅就因此神魂顛倒,也就不再興波作浪。不單鬼魅,連地獄犬的警戒也放鬆了,綁著折磨意西昂的地獄車輪靜止不動,西西佛斯不再推石頭,反坐在石頭上休息;坦特勒斯則忘了口渴,可怕的復仇女神第一次淚流滿面,而冥王則帶著冥后來欣賞奧菲斯的歌聲。奧菲斯唱道:
噢!統治寂靜冥府的神靈,
人子終將向你報到,
迷人的萬物總要來投奔。
你是永遠收得到賬的債主,
我們在世間逗留片刻,
便永遠永遠屬於你。
可是我追尋的人,來得太急。
未曾綻放,蓓蕾已遭攀折。
我欲忍悲痛,卻不可忍。
愛神威力無窮。
噢,大王,
若古傳言不虛,
花朵曾見你擄劫春神。
請為甜美的尤麗黛重新編織
太早離機的命運網。
看,我別無所求,
只向你暫借吾妻。
待陽壽該盡,她仍屬於你。
閻羅王聽了,覺得合情理,就下令召來尤麗黛,把她交給奧菲斯。但有一個條件,她要跟在丈夫後面走,而奧菲斯帶她走出陰府的路上,在未抵陽世前是不可以回頭看她。
奧菲斯與尤麗黛覺得問題不大,就起程走離地府了。他們穿過層層大門。走到通往光明之境的小徑,他們在漆黑中不斷往上爬。但周圍實在太漆黑了,奧菲斯好想看一眼,好確定她是不是安全,至終還是忍著了。
現在他們快到陽間了,四周開始由漆黑轉成灰色。又因為奧菲斯是走在前面,因此他是第一個踏足陽光下;那一剎那間,奧菲斯興奮過度,就轉頭看她,以為她也是身在陽光下,哪裏曉得她仍在洞窟內。奧菲斯轉頭之際,看見尤麗黛仍在朦朧光裏,奧菲斯伸手想抱她,她卻掉回黑暗去;他只聽見愛妻一聲:「別了」,就消失在黑暗中。
奧菲斯發力狂奔,想跟她一起下去,眾神卻不肯讓他活著再進陰間,他只好孤零零一個人重回陽間了。回到陽間,他捨棄人群,只在色雷斯的荒野流浪。他經常彈奏豎琴,每當樂聲興起,岩石、河流與樹木都欣然聆聽,成為他唯一的伴侶。
有一次,奧菲斯在荒野遇上一群女醉鬼,她們竟把與世無爭的奧菲斯殺死了,並且把他的身子劈成一截一截,又砍下他的腦袋,扔進急流的河。那顆腦袋漂過河口,流到李絲拍島岸邊,他的相貌竟無改變,仍像在生時的樣子。繆思發現了,就把奧菲斯的頭顱葬在小島的神殿裏,還把他的四肢埋葬在奧林匹克山腳的一座墳裡。這就是奧林匹克山的夜鶯的歌聲比別地方的都更悅耳的原因。
愛情僅是感情被刺激起,然後尋求滿足嗎?恐怕這是不少現代人的誤解。原來愛情的要求不是這樣的呢?我們若按這種「挑起滿足」的模式來追尋愛,就多會落在失敗和不滿足的旋渦當中。奧菲斯的故事感動千古,因為奧菲斯是以一個真男人應有的情操來追尋愛情,他的故事就為男性下了一個具體的定義,其中包括:
決斷:到陰間尋妻
勇敢:不怕地獄的苦難與陰險
委身:濃得敢與冥王討價還價
無悔:從一而終,從陽間回 來,他已是除卻巫山不 是雲了。
這樣的男子,哪一個女人不動容呢?沒有這些情操,又有哪一個女子會甘心?
2. 耶穌:「我就是」(約十八1-11)
讓我們先把經文約翰福音十八章1-11節讀一遍:
1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裏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2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裏去聚集。3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裏。4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裏。6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他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8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9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1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我們都知道,這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作完大祭司祈禱後被補的情景,掀開了耶穌最後一站的帷幕。若留意使徒約翰描寫的,就會發現作者是刻意交代耶穌被捕時充滿動人色彩的背景,和被捕那一剎那間戲劇性衝突的場面,從而突顯出耶穌完成救贖工作那份懾人的勇氣與剛毅,對缺乏這種情操的我們一代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首先,是進入客西馬尼園前的交代(1節)。吃過逾越節晚餐,耶穌與門徒談道和禱告,都完了,祂和祂的門徒就離開了樓上的房,往客西馬尼園去了。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景象。
要去到客西馬尼園,他們先要下一個頗陡峭的山坡,然後「過汲淪溪」。你以為流經汲淪溪的是甚麼呢?清水和游魚,再加上輕輕擺動的水草之類嗎?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富有詩意的畫像?恐怕不是!
我們知道,逾越節剛完,猶太人在逾越節是要殺羊獻祭的,羊的血要倒在壇上,然後羊血往下流,至終就是由汲淪溪帶走的了。
那麼猶太人在一個逾越節要殺多少隻羊呢?耶穌那一年殺了多少隻羊,已無從稽考;但耶穌死後三十年我們倒有一個記錄,那就是二十五萬六千隻。二十五萬六千隻羊的血,就是經汲淪溪流走的,倘若說當時汲淪溪是血流成河,相信也是貼切的吧。因此耶穌與門徒渡過汲淪溪,他們看到的不是清水游魚,而是殷紅的血滾滾而流,這樣悲壯的場面,能不叫耶穌想起擺在面前自己的命運嗎?
第二,過了汲淪溪,他們來到橄欖山,它高二千六百八十四呎。此山之所如此稱呼,皆因山上有茂密的橄欖樹林。耶穌時代的有錢人會在此山購置私家花園,園內種植橄欖樹,園內自設油榨,取油自用。原來耶路撒冷是一座建在山頂上的城市,因此土地極有限制。加上耶城是聖城,他們有法律禁止人在耶城用人畜糞便施肥,恐污穢聖地,故有錢人都在城外如橄欖山設置私家花園。
耶穌大概有一個有錢的知心朋友,擁有一個私家花園,園主給耶穌鑰匙,可以隨時使用。園主給這個園起名叫客西馬尼園。這個頗具詩意的園名,意思其實是非常平實的,那就是「油榨」。今天我們若去耶路撒冷,走回耶穌昔日的路線,同樣會經過橄欖山,山上也有一個小園,由方濟會負責,裏面有八棵巨大的橄欖樹,它們的年齡極其古老,以致樹身長得「像石頭多過像一棵樹」(H.V. Morton)。當然,它們不可能是耶穌時代留下來的橄欖樹,有估計它們應該是在回教徒征服巴勒斯坦時種下的。
耶穌常去這個園子安靜禱告,門徒知道,猶大也知道,因此能帶人來捉拿耶穌。但要注意的是這園的名字啊——「油榨」,當橄欖被壓榨,它就會破碎,然後油流出來。耶穌的生命正要被壓榨,祂的血要流出來啊,這一切難道耶穌不知道?
第三,我們要注意作者突顯出搜捕者與被捕者之間的戲劇性衝突的地方。
約翰告訴我們:「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裏。」(3節)先讓我們明白這隊搜捕隊的成員、數目,然後再談他們的聲勢,與被追捕者的戲劇性衝突之處。
和合本譯作「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其實不是小嘍囉,原來耶穌時代的聖殿是有自己的警衛隊來維持秩序的,這些警衛隊自然有自己的隊長或護衛長之類的編制,此等警衛隊的隊長就是本經文所謂之祭司差役。再者,當時主理猶太人之民事機制者,是公會(Sanhedrin),他們也有自己的護衛及隊長,好執行聖殿護衛隊的命令。公會護衛隊其實就是猶太人的警察(或公安)。此外,他們也有維持治安的兵,叫做speira。按新約學者巴克萊的解釋,這詞有三個意義:(1) 羅馬軍制中一步兵大隊,人數為六百人;(2) 倘若這步兵大隊是後備軍,一隊speira便有一千人,由二百四十個騎兵、七百六十個步兵組成;(3) 較罕見的是指羅馬軍隊中的步兵支隊,由二百人組成。
我們無法確定本經文之「一隊兵」是指哪一種,就讓我們取最少人數的步兵支隊吧,有二百人,再加上當時猶太人的領袖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這隊搜捕隊的聲勢可真不小啊,這一切為了甚麼呢?為了搜捕一個無武器的加利利人木匠。還有,每逢猶太人過逾越節,他們就會派額外的軍隊守衛耶路撒冷,他們駐在安東尼亞樓(Tower of Antonia),正好俯視著整個聖殿,以防不測。這一切龐大的軍力正好說明敵對耶穌的人是怎樣估計耶穌的力量一個從來不動武,還是以柔和謙卑來吸引一大群婦孺跟從的人啊,掌權者一定估計耶穌的能力異常巨大,以致要動用超過二百個以上的兵來逮捕耶穌,到一地步,連耶穌也驚奇,反問他們:「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太二十六55)
歷史上有著不少英雄豪傑的感人事蹟,但像耶穌被捕時所顯出的男子氣概,卻是無出其右的,十分值得我們這一代年青人三思。
第一,無比的勇氣。約翰告訴我們,兵丁帶著燈籠、火把、兵器來到園子去捉拿耶穌(3節)。我們不要忘記那是甚麼時分,那是逾越節,正是月亮又光又圓,高掛在天空的時分,月光把整個橄欖山照得如同白晝,他們要燈籠、火把幹甚麼?當然不是用來照路,他們一定以為耶穌會聞風先遁,不曉得會是躲在樹叢上,或抄小徑逃遁,因此需要燈籠、火把來照明。哪裏曉得他們正要進入園子,耶穌竟然會先主動出來,問他們「你們找誰?」(4節下;此問題亦是以園子負責人的身分問,顯出園主把園子借給耶穌用)。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5節上)耶穌回答說:「我就是!」(5節下)士兵以為他會逃遁,哪裏曉得祂不僅不逃遁,還會這樣一夫當關地直接回答:「我就是!」巴克萊論到這種勇氣時,引述西班牙內戰一軍長的英雄事蹟——城被圍,有人勸他投降求生,他回答說:「站在自己腳上來死,勝於屈膝而活。」耶穌的回答明顯不過,祂不懼怕被捕,也不害怕死亡,你要找拿撒勒人耶穌嗎?「我就是!」
第二,無能者的大能。歷史上還有一個鏡頭比客西馬尼園這一幕更能說明無能者的大能嗎?世人追求及倚靠的,都是人強馬壯,兵多馬盛,我們就是靠這聲威助長自己的膽怯與無能。看啊!超過二百個軍兵,帶著兵器、火把,浩浩蕩蕩地操到客西馬尼園。另一邊,只有一個手無寸鐵的中年男人,祂站在那裏,高還不及馬的頭部,要仰起臉才能與騎兵對話。但就在對話的時候,軍兵竟懾於耶穌的權柄與力量,嚇得往後跌(6節)。耶穌有沒有能力?按人看來,祂是孤單勢弱,全無力量;但按強勢者軍士的眼目來看,沒有人比耶穌的威力更大,還未交鋒,他們竟然會倒在地上?這是甚麼樣的威力呢?
第三,無懼死亡的勇氣。誰不知道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非要置耶穌於死地而不罷休呢?耶穌不知道嗎?早在禱告求父挪去苦杯時祂已知道了。但祂立下志願,要完成天父所交付祂的,哪怕這個志願等於要付上生命的代價。那麼耶穌是否明知躲避不了,所以無奈地接受被捕的命運?當然不是,耶穌只要不留在園內,帶幾個近身門徒(如彼得、約翰、雅各),抄小徑跑到隔鄰村避一避,誰會說閒話呢?猶大帶著的兵丁與差役又往哪裏找祂?
不,耶穌不是躲不了,而是不要躲。昔日祂離別天父,為的不就是這一刻成就救贖而要捨命嗎?現在怎可以反悔逃避?天父為祂預備的杯,祂豈可不喝?走了一生的路,今天來到終點,祂豈可不走下去。祂害怕死嗎?作為人,祂當然害怕死亡,但比死亡更堅強的,是祂那顆愛人的心。祂必須愛到底,死亡就成了祂無意要逃避的命運,這種由愛與勇氣合併而發出的剛毅之情,可能就是把軍士擊倒在地的力量。無能者的大能,也許就是這種由愛與勇氣合併而發出的剛毅之情。
第四,母雞的護衛。基督徒中間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喻道故事,話說一場大火後,救火員從一隻燒焦的母雞翅膀下,救出幾隻還活著的小雞,皆因母雞用翅膀覆蓋著小雞,讓小雞可以存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所表現出來的,也是這種保護的心。當耶穌再問軍士要找誰(7節上),軍士說要找祂(7節下),祂便答:「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8節)原來古今的當權者都一樣,他們若看某人及他的團體會威脅他們的管治威信,他們會把其首領及隨從都一併抓去,以為關了起來就可以一了百了,這就是彼得要那樣慌張否認耶穌的原因。
現在耶穌知道軍士要來捉拿祂,祂並不為自己的安危擔心,卻為祂的門徒擔心,因此說:「我在這裏,要捕就捕。但你不要為難我的門徒,讓他們離去吧。」
何等的柔情與承擔,這是筋肉人漫畫的男人會做的事嗎?黑社會描述的大佬可又有這份「義氣」?你還記得我們說過甚麼是真正的雄風(masculinity)嗎?豈不是勇敢、剛毅、負責任、敢承擔,再加上矢志不渝嗎?客西馬尼園演繹的,豈不正是這樣的故事?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D. 修煉的祕笈
怎樣在下一世紀做一個真人,男人有男人的氣概,女人有女人的味道?假如年青人必須親自經歷過,才能知真假正邪,那麼我們可以視二十世紀末那種男不男、女不女的現象是一趟試驗旅程,試過了,大概沒幾個懦弱的小男人,或身帶惡臭霸氣的大女人是受歡迎的吧,意思是自己不滿意,旁人會規避。何苦哉!男人何必要學做女人?女人又何必模仿男人?當男人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男人,女人也是不折不扣的女人,這本身不就散發出一種自然又強勁的吸引力嗎?
要達到這目的,我有一些幾經思考閱讀而來的意見給你參考,你試試辦吧。
1. 小心選擇閱讀的媒體,重新為自己定位
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視域與遠象,多半來自每天閱讀的文字,你如果每天看的,都是偏激乖僻的婦解文章,妳就很難不是一副潑潑辣辣的形相;同樣地,男孩子若只喜歡看日本式的青少年雜誌,你也會以為嬌嬌嗲嗲才是做男人之道,所以選擇信息絕對是下世紀自保與修煉之道。
a.先說女人
在不同的年代與報刊我都看過有一類文章,是女作家寫男人應該怎樣對待女人的,她們開列出的清單都是大同小異,下面是一個典型:
(1) 在社交上,男人要幫女人拉門,管接管送,搬搬抬抬。
(2) 負責修理電器、家具;願意抹車,請食飯,申請附屬卡。
(3) 付家用,做工做到六十歲,錢交由女人管理,口袋不帶多過兩餐費用及舟車費。
(4) 要有健壯的體魄,一雙大又溫暖的手拖著女人上山下海。
(5) 有聲如洪鐘的響亮聲線,但跟女人說話卻要溫柔又甜蜜。
(6) 有寬闊平坦的肩膊和胸襟,可以包容女人的驕縱和任性。
(7) 有無限的忍耐,就是遲到三小時也不變臉。
(8) 在床上要貪得無厭,在外面卻要目不斜視。
我曾經仔細觀察過,具備這些條件的男人,若不是不喜歡男人、不喜歡女人,就是專注追求極之高檔的女人,像有戴安娜王妃的風采,又有德蘭修女的內涵,有居禮夫人的學識,又有積琪蓮.奧納斯的修養,因為這樣的男人配這樣的女人才叫登對。但發出上述一類要求的女作家,她們又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她們除了外貌有點像女人之外,你稍為接近她,就發現她正如上文所述的那種有惡臭霸氣的女人,男人為何要這樣自我作賤?
這裏不是要挑撥兩性間的戰爭,只是陳述一個遊戲的公平原則:女人潑辣低俗,就別指望吸引到有品味有條件的男人垂青。反過來說,女人若是高貴有內涵,低俗的男人自然會在自慚形穢下離她而去。
另一份相當高檔的報紙有一個女作家一天到晚罵男人(女作家求存的方式之一),說盡男人的壞話,和天天哀嘆最後一個好男人已在上世紀去世。她實在愈說愈興奮忘形,引起一個日本女作家的不滿,在她自己的專欄作點回應,說:英諺有云,物以類聚,這個女同行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怎麼她身邊盡是這些下三濫的男人?
香港寫作界有一個歪風,女作家自己喜歡用一個很有女人味(或能引起人作美的聯想)的名字作筆名,男編輯或男同行則喜歡稱她們為「靚女」、「才女」,女作家被叫了一段日子,就會在字裏行間透露出她是這麼一個靚女才女。非常不幸地,我認識一些這樣的女作家,她們的外表真是……。我想到六十年代香港的記者,凡發現女屍都稱之為艷屍的年代!
真的,妳如果認為男人全是渣滓垃圾,妳真要思考「物以類聚」這句諺語,問問自己為何質素是這樣差,以致終日與垃圾為伍;然後由現在起,努力奮鬥往上爬,希望早日爬出妳現在身處的「人間貧民窟」,早日遇上一個像樣的男人。
b.再說男人
我知道日本雜誌在男孩子的世界十分流行,雖然十個買日本雜誌的男孩有九個半是不懂日文的,但不要緊,他們只為了看衣飾與形像。你若認為不穿戴得像個日本娃娃就難獲同輩的認同稱許,那麼可不可以多看一本其他類型或性質的雜誌?當個個同輩都穿戴同類衣飾,你又怎能突出自己?人人說著同樣的懶音和語氣,誰會刻意留心聽你的說話?不錯,我希望你不同,希望你突出,不希望你像千萬個同一機器模式倒模出來的塑膠人,因為你本來就可以與眾不同的。我在這裡努力闡釋的,目的都是想你與眾不同。
要自己在同輩中鶴立雞群,不能靠衣飾穿戴,因為這類形像我們接觸得太多,很容易麻木,完全突出不來。試想想只靠外形古怪來突出自己有多虛妄。你知道日本原宿街頭有許多喜歡在身體打孔裝環的年青人,你要突出自己,於是在舌頭打一個孔,安個舌環,再在鼻頭打孔,安個鼻環,然後用一條小鐵鍊,把舌環與鼻環相連,再收短鐵鍊,直到舌頭外翻,掛在鼻孔下,夠in嗎?夠惹眼嗎?滿意嗎?好了,你走在原宿街頭,你估計可以吸引幾多個路人觀看?可以吸引多久?假如這樣也不會很成功,你以為在衣飾上的專注與投資,還有甚麼成功的機會?
這樣說來,在不能完全忽略外表之餘,我們真要在內涵下點工夫。要做個男子漢,你需要提升你的自我評價,不要看扁自己。你不看扁自己,對自己有期許,別人就會覺得你與眾不同。當你自覺不同,你就會珍惜自己,不會自暴自棄。這是遏止墮落的最有效法門,請你用心記著。為人師長父母的,也要盡量幫助青少年,讓他們擁有這一份不同感。
要從內心培養出這一份不同感,下面幾個小點可作提醒:
(1) 發揮自主性。自己要立定主義,你想要甚麼,認為怎樣做是最好的,就清楚確立方向,然後堅定地說出來,不容別人(如你的老師)或制度(如教育局)對你說不。譬如說,你相信自己是可以讀書,可以學習的,就算現在成績不好,你也不容老師看扁你,不許教育局對你說不。現在你的成績不好,可能是你讀書不得其法或是老師教得不好,甚至可以說是教材落伍,或教育局的政策過時;無論甚麼原因,你若繼續努力就足以證明老師的評語和教育局的判命是荒謬的,你的努力正能顯出無畏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本色。朋友,這就是我們說的男子氣概啊!
自主性是一種獨立而不需別人保護,也不容別人干涉的氣質,是你自己主宰自己,不容教育制度過早給你判命,不讓父母過分溺愛而縱容失敗,也不受氾濫資訊的侵蝕,為自己定方位,然後就走上去,這等男子氣概實在是迷人的,不信就問問你的女性朋友。
(2) 由創作來提高自我評價。怎樣創作,本系列上一篇已有清楚闡釋,我倒要說一下創作與自我評價的關係。
今天少男的自我形像低落真是驚人的(少女當然也有同樣的問題),而能提升自我形像的方法,當然有許多方面,但你若能努力嘗試一點創作,立刻你就驚覺自己有一個天地是完全未探測及開發的,那就是「潛能天地」。創作的對象可以有很多種,拿起筆來寫一篇短文、小詩,甚至只是看完一套電影後的觀後感(成年人稱之為影評是也),就是從事一項創作。你要我複述上一篇的創作定義來幫助思考也是可以的,創作就是舊有資料加上新的秩序,你可以用這定義來放在許多事情上,如炒菜、結識新朋友、寫一封情信,或看一本新書,都是一項創作。你能稍微創作,就會驚覺原來自己的創意是這樣豐盛的。上一篇已說到,沒創意的男人是個多悶蛋的情人。你有創意,你的女朋友就會很佩服你。
(3) 學習真正的獨立。你若要成為一個有男人味的男人,就要學習獨立。不能獨立的男孩,我們常說他是「裙腳仔」,意思是他一直要拉著母親裙腳來生活。
這一點為人父母的也有責任。過分保護子女,並為子女作全盤安排,還不歇地私闖子女的天地,都是妨礙兒女成長獨立的行為,做母親的尤其容易不察地犯上。
從男孩的角度來說,依賴母親來生活會給我們一種安全感,但這種安全感只會叫你感到自己的軟弱無能,和不時的自我否定。你不會喜歡這些感覺。要斬斷這種由依賴而有的安全感,你便開始享受到成年人獨有的安定感,這種安定感會感染身邊的人,如你的女朋友。好些女孩子曾向我表示,她不滿意自己的男朋友不能給她們安全感;她們的意思不是說害怕男朋友變心,愛上別人,她們不滿意的是男朋友沒有主見,不能帶領她,她沒有一種可托賴的感覺。
我因著是牧師的身分,認識和接觸許多有錢的家庭,他們的兒女好像都有個通病,就是特別荏弱(尤其是男孩子),他們去到外國讀書很容易因為捱不過那種孤寂生活而放棄;當然也有的是因為父母用經濟政策來定規兒女要完全按他們的心意選擇,這是最不幸的悲劇了。
獨立的意思,就是自己要做決定(參本系列第一篇),然後獨自上路,自己要冒風雨。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是我一生人在風雨中都會想起的。那是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的故事。話說納爾遜小時候,有一次與哥哥一同上學,走到半途,風雨大作,納爾遜想回頭,他哥哥禁止,說:「回頭走是風雨,繼續向前也是風雨,為何選回頭路?」他們就繼續向前走。這事件深深影響著納爾遜的一生,也影響我的一生。真的,前路是風雨,後退也是風雨,為何要回頭?試想想,堅定不移地向前走,走到目的地,雨水從髮尖下滴,滴在眼前,滴在鼻子,臉上還是不移不悔的,我相信連老油條的女人也會覺得你迷死人。不信,也可以問問老油條的女人!
2. 敢於嘗試,無懼失敗
這是一個不分性別,男女都要參與的修煉。據我觀察,這一代年青人太害怕嘗試,因為他們太害怕失敗。男孩子寧可躲在家庭的保護之下,享受母親給予他的安全感;很多女孩子年幼時是父母為她們安排每一件事,長大了,就以為男孩子會做所有的選擇與預備,這是很可惜的誤會。
另一個更值得三思的誤會是發生在兩代之間的。上一代經歷了許多歷史(二次大戰)和社會(多次經濟衰退,以及政治大改變)的動盪,我們算是捱過去了,而且後果還算頂不錯。可能捱的過程不好受,後果卻是不錯,我們好像都變成人生專家,完全掌握了甚麼是對下一代好的,甚麼是不好的。並且不容他們自己經歷嘗試而找出成功之道,常常說:「我吃鹽多過你吃米」、「我都是為你好」之類,忘記了自己的成功全是由不怕失敗而闖出來的。
以積極進取為課程來訓練人的戴爾.卡耐基,他的課程被翻譯成三十六種語言,在全世界五十個國家開班授課,影響深遠。他有一個常為人引述的「走出困局三部曲」,值得介紹給你知道。他的三個步驟是這樣的:
(1) 問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形是甚麼?
(2) 如果無計可施了,就準備接受最壞的情況。
(3) 然後冷靜下來,想辦法改善。
你不滿意自己身陷的死局嗎?試起身走出去。起身走出去最壞的可能是甚麼?是不是你負擔不來的?最壞情況是不是比長期困在死局更容易忍受?倘若是的話,何須多問多言?起來,走出去,一切就會改觀,就是那麼簡單。
年青人,讓我告訴你,我們這一代人的成功全是這樣幹出來的。開始的時候,難道還有人可以保證我們成功,所以我們才動身嘗試?誰可作這種保證?
把世界帶進新紀元的愛恩斯坦,他的貢獻主要是那簡單的公程式:E=MC2。你知不知道這簡單又美麗的公程式公布於世之前,愛恩斯坦塗污又撕掉了幾多百萬張紙,最後才寫得出來呢?但當公程式公布了,世界就會忘記無數丟在字紙簍的紙張了。你還不是一樣嗎?
我可以感受到做父母的不安,以為我鼓勵年青人亂來,恐怕他們的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我體會父母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假如有孩子深被毒品吸引,一直想嘗試它的味道,看見我這樣寫,他就跑去嘗試,結果真的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呢!
那麼甚麼是可以嘗試的?甚麼是碰不得的呢?我有一個測試的標準,頂管用呢,你試試看。這個標準我說了很多年,也出現過在其他書本上;但這裏再提一次是既合理又有用的:
你若是為了錯而錯,對了也是錯的,
因為一定有人受害。
你若是為了對而錯,錯了也是對的,
因為你多知道一條此路不通的路。
想試毒品,想跟小女朋友嚐禁果?你明知是錯的(因為這是法律所禁),你做了,卻沒有人發現,也還是錯的,因為你會上癮而身陷毒海,或叫小女朋友懷孕而身陷囹圄,因此千萬別試。
但你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想炒老闆的魷魚?想離開這個城市而另闖天地?這有甚麼可以禁止你呢?難道是破產?是完全一敗塗地?是親友的輕視?那你就要問問自已:是不是擔當不了?最糟的情況臨到,是不是除了自己之外就不會有第二個人受影響?而你自己又是不是完全無法應付?假如答案都是反面的,亦即是說,最糟情況並不會影響別人,而你自己又是可以應付得了,那麼,勇士啊,上路吧,生命欠你這一個機會,你就奪過來,好好闖它一闖。
完結這一節之前,我把近代史其中一個最偉大女性的故事說給你聽。她就是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居禮夫人(Marie Curie, 1867-1934)。她生於華沙,後移居法國。她丈夫皮亞爾.居禮(Pierre Curie, 1859-1906),也是個物理學家。二人共同研究磁場和放射,發現了鐳(radium),居禮夫人終於與丈夫同獲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她丈夫因車禍過世,她承繼了他的教授職位,繼續研究而給她分離了另一放射性元素釙(polonium),再在191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但因著長期暴露在放射性元素下,她終於患上了血友病而歿於1934年。她當然知道放射性元素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但仍然不離不棄,繼續研究下去,她的發現為世人闖開了多少道門:放射性(radioactivity),是她起的名;用在醫學的X射線,也是她發明的。以她對放射性元素的認識,和她在放射醫學的建樹,她當然認識放射元素對自己身體的禍害。她的內心一定在某個時候作過這樣的掙扎:要做下去還是不做下去?當她衡量過,最大的損失不過是賠上性命,她一定認為這是她賠得起的,她就繼續下去了。1921年,她與兩個女兒(同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去美國,引起空前的哄動。她在1934年離世時,亦叫全世界悲痛。但她在醫學界、核子物理界與化學界留下的恩澤,也是無法估計的。
因此,年青的朋友,嚴肅地作個估量,再拚老命地走上去吧,我保證你會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能改變自己命運的男人,人還會看你為小男人嗎?同樣地,能在自己生命上有成就有建樹的女人,還須在言行上另作出位宣告,以說明自己是該受尊敬和注目嗎?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3. 力爭上游,創出成績
小男人和大女人其實有許多共同點,按我觀察,其中最顯著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自我形像低,成就小,很多時候還是學歷低和不習慣(因為不能?)作有深度思考的人。假如他們急起直追,認識知識在下一世紀將會是怎樣主宰著世界舞台以至個人際遇,因此力爭上游,趕快充實自己,相信小男人可以重新挺起胸膛,假女人(大女人的別號)會收歛,不再專作無謂又改變不了丁點兒事的言行。因為有學問有素養的人之不二標記就是不作此等無聊事,男女無別,古今相同。有一個有思想的女人述說自己的一個經歷,非常發人深省。她知道台灣有一個垃圾山,是人人避之若浼的,因為它臭氣熏天,但她一直無機會去看過清楚。有一天,她乘飛機出國公幹,飛機起飛之際,她往下望,突然看見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非常奪目。她呆了一呆,立刻意會到這就是垃圾山。她對自己說:「原來當你所處的位置提升了,角度就會改變,美醜的含義也不一樣了。」我聽此見證時,心像給擊了一下,好像很有領會的樣子。
真是對啊,多少叫我們呱呱叫的人生現象,都是因為自己的生命層次太低,低得就像與垃圾山同水平,所以我們就自以為義地批評這裡不對,那裏不是。當我們的生命層次被提升了,我們看到的和領受的就不一樣。
請恕我再用Camille Paglia的例子說明今天傳媒的所謂大女人有多無聊。這一世代大概沒有女人比Peglia更配稱為大女人,但她同時是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偶像(故她的別號叫「知識分子的海報女郎」),因為她的思想與文筆都棒極了,但你看她寫麥當娜,寫搖滾樂,寫男人,寫女人,哪有一篇一段有香港大女人那種怨婦潑婦的味道?我除了用二者在知識及生命水平上有雲泥之別來解釋外,完全找不到另一個更合理的理由。因此我仍堅持,小男人和大女人要改善自己,非力爭上游,自創佳績不可。
說到讀書,明顯地我是指兩方面:提升資歷的進修,和平日的知性閱讀習慣,二者缺一不可。
先說第一項:提升資歷的進修。98年我開設了一間出版社和一間書室,期間要招聘很多員工。又因為開設了出版社和書室不僅是出產和銷售,它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服務,所以在工作上有訓練、講座、工作坊,和座談沙龍等等。在招聘員工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學歷的重要,因為好些應徵者有很適合的個性與才能,就是缺乏了一個夠好的學歷。現代社會又豈僅靠熱心就可以徒手煉鋼呢!我真為其中一些夠條件卻不夠學歷的人焦急及難過,心中像在狂呼:你為甚麼不繼續進修呢?
今天的教育方式與目標已經是非常多元化,你就是沒有抽象理解能力,或記性不好,也不再是不進修的借口,因為幾間大學及特別機構都有提供以技能訓練為主的進修課程,能叫你求職時佔優勢。我告訴你一個祕密,幾年見新員工的經驗叫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召見你的主管因著求才若渴,因此常會為求職者刻意加分,為他呈上的資歷想像得美好一點。因為那些主管花時間花金錢來招聘員工,目的就是要找一個具良好資歷的人,而不是如想像的,你值九十分,他硬要把你看扁,算成七十分。
真的,你為甚麼不繼續進修?你試試這樣對自己說:不錯,報名讀書會很辛苦,但很辛苦的日子也會一樣過,不辛苦的日子也是這樣過。你辛辛苦苦地捱五年,五年後資歷就不一樣。不辛苦地過日子?五年不也是一樣過?五年過後,空空如也,甚麼都沒有,為甚麼不選擇一種捱過了五年後就不一樣的日子?
讀多一個學位,或捱多一個專業訓練的文憑,不等於從此就可以翹起二郎腿來歎世界,新世紀知識與生活的關係就是脫不了關係,愈專業愈高檔的,愈是如此。在大學裏,最惹起學生不滿的,就是講師拿了個博士學位,就不做研究,不事生產,結果年年重複陳舊的講義,對自己專科的新發展幾近無知;昔日學生得知新發展的門徑不多,這樣的講師可以胡混過關。今天隨著互聯網絡急激發展,基本上在專門知識方面老師與學生都有同等機會接觸到,老師不保持知性閱讀(以別於娛樂閱讀),他立刻就會原形畢露。
再說第二項:平日的知性閱讀。最近日本做過一個全國人民對知性閱讀的調查,其結果叫日本上下關心教育的人大吃一驚。他們發現百分之六十八的高中生和百分之五十八的國中生,在一年之內除了漫畫、週刊之類外,連一本書都沒有讀過。
看了這個數字,我的心涼了半截。上述數字豈不反映出,還有百分之三十二的高中生和百分之四十二的國中生,是有知性閱讀的習慣?反觀於香港和台灣的年青人,誰敢猜想我們的高中生和國中生有這麼高的知性閱讀率?怎麼我們不吃驚?我們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不愛作嚴肅的閱讀,是不是造成他們言語無味、辯論又無內容的原因。且套用一句日本謬語來說:「不讀書的青年無未來可言」,你以為會不會太過分?
知性閱讀要有兩方面:一是與你的專業有關的,我建議你訂閱一份與你專業有關的期刊來讀,叫你保持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與警覺性;二是與專業無關,卻是關於世界發展的,使你深知所處的境況及其發展,一份好的時事雜誌(筆者看了三十多年的《時代週刊》,你或可選讀Discovery, National Geographic)應可達到此目的。它們能增廣你的見聞,和豐富你的思想內容。結果你的言語就會與眾不同。
你知的比專業同行多,你老闆會炒你魷魚嗎?你的知識與思想都比同業高,你的自我形像一定比別人高,你還會發那些男人嬌,或恣無忌憚地漫罵,像個現代潑婦怨婦一樣嗎?
4. 確立人生方向
倘若人是有清晰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要去甚麼地方,誰不會挺起胸膛,精神糾糾地朝著目標走呢?男的會穿水袖衫,然後用長出手掌十厘米的衣袖半掩面,扭扭捏捏地在麥當奴撒女朋友的嬌嗎?女的會整天發白日夢,認為全世界的男人都虧負了她?或為無足掛齒的事做傳媒潑婦,自己丟人現眼,只換來部分讀者幾分鐘的過癮(人總是喜歡圍著潑婦罵街的),和傳媒老闆的荷包腫脹?有了自己確定的人生方向,就沒有人會做這些蠢事!
要為自己立一個方向,那不能單靠小學作文,或新年立願的時候做一做,還需一點訓練的。你試試下面的意見,那是我走過又覺得效果不錯的路。
首先,養成完成訓練的習慣。這的確是要自小養成的,你若錯過了童年,只好由現在開始,沒更妙的補救辦法了。
這種操練需要一點特別的條件,是現今一代比較少見的,它們包括:做計劃時的判斷力、決志,付諸實行的勇氣和毅力;熱情過後那股堅持到底的努力;遇上困難時的不屈不撓;身心皆疲時的敢於抗拒妥協和放棄的耐力與韌性;在努力的過程中就算出現另類選擇也要像馬匹給戴上眼罩,對路旁景物視而不見,只朝目標跑。你自己想想好了,誰會阻擋你成功?誠然沒有這樣的人!
讓我們再想一下出賽馬匹所戴的眼罩。為了培養自己「做計劃,完成計劃」(英諺“plan your plan and work your plan”)的能力,讀中學時代,我已訓練自己,做計劃時要張開眼睛,仔細打量估計才做計劃。做了計劃後,我就向一切非計劃中的可能性閉上眼睛。有時明知自己的計劃出了問題,再往前走就要掉進泥沼去,我讓自己掉進泥沼走,然後爬起來,洗濯清淨,再上路,邊走邊警惕自己,下次做計劃時小心一點;對自己的性格與能力的盲點、弱點多一份認識,我就不那麼介意曾經掉進過泥沼上。經過了多年的訓練,今天我的家人與同工都知道,我定了計劃,超過十之八九我是會完成它的。我六十多本書就是這樣寫成的了(有些還是二百多萬字一本的)。
再者,敢於做夢。「我有一個夢」,這個由馬丁路德‧金說出來的豪語,今天不幸地成了濫調,最多在基督教報章出現。真的,敢於做夢,又勇於實踐,就是一個摘夢的人,他的人生滿有勁兒。沒有夢的人生,太平面、太單調了。
你知道嗎?做夢不一定要閉上眼睛的,張著眼睛,定意要達到前面的境地,那就是一個夢,馬丁路德‧金的夢是這麼樣的一個夢。張著眼與閉上眼的夢有一個基本的分別,閉上眼的夢不由你控制,因此能否成事完全不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張著眼做的夢是由你控制的,因此能否達到也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
有沒有張著眼睛做的夢,卻是永遠不能實現的﹖有,而且還是一大群人在指定時候去做的,地點是在香港,時間是每個農曆年後不久的正月二十五日,名稱叫「觀音開庫」。99年有十幾萬人蜂湧到一間廟宇,簽了香油,便抽一張紅紙,上面寫著的銀碼就是善信認為觀音在該年借給他的庫,上面寫的銀碼是怎麼樣的呢?報章記者連這個也拍照刊了出來:是「千億」、「十億」、「九千萬」、「八千萬」。99年就會賺得這麼多嗎?最奇怪的是,求得巨富的善信(一個長滿鬍子的五十多歲男人)一臉誠懇地說:「今年要做多一點善事了」,記者加一按語:「好像真的一樣!」一年內賺一千億元?你問一問蓋茨,他的財富是多少?又是幾多年來才賺得到的!貪錢貪到那個地步,怎不會窮一世呢?看著這些新聞,我在想昨天晚上那個趕工寫紅紙的和尚真作孽,摸著光頭騷著腳就揮筆寫千億、萬億,他的禿腦袋可有想過「怎樣才成事」這等簡單的問題!
佛洛依德是近代研究夢的權威,他的學說指出,「夢就是為了滿足願望」,要在99年發一千億財的,怎樣才能叫這夢想實現?我們可以在年頭就寫下保證書,他無論怎樣也不會叫夢想實現,不要說一年,一生也不會。這樣的夢是否一句「但求心安樂」就可掩飾過去?不,我們說,這種貪財夢其實是褻瀆了「夢能導引人生」的神奇力量。我們要說的是這樣的夢。
繼承佛洛依德而成一代宗師的是榮格(Carl Jung),他指出:人類心靈中不只存有一種個人的意識,還有集體的意識,它以民族中口傳或文字記載的神話、傳說和風俗,代代相傳,平常潛伏在人心底處,而成為潛意識;當意識在沉睡,或在恍惚狀態下,潛意識就會慢慢地浮上來,成為我們的夢。
榮格認為人沉睡時的夢,與清醒時的思想情景,未必是相對抗或陽奉陰違的,它們的關係很密切,是代表著人對將來所懷的希望,因此都值得努力付諸行動,使它能實現。
無論是醒著或睡著,要實踐夢想,這就是衝破現實的樊籠、達到自己理想的不二法門。這條路不神祕,下面幾點可作一個參考:
a.確定夢想的輪廓,必須仔細界定甚麼是屬於夢的內容,甚麼是不切實際的妄念(如發一千億財!)
b.仔細估計你的現況,然後用紙筆記下自己有的實力與能源。
c.用a項減去b項,清整地記下要達到a的理想,你欠缺的是甚麼。
d.在你居住的城市尋找可以儲備c項資源的途徑。
e.估計修煉d項的年日,把它分為階段,並記下達到每一階段所需的時間和資源。
f.找一副眼罩,戴上,開步走。恭喜你,在未來幾年內,你都有了目標;更要恭賀的是,幾年後的你已經是達到夢想的人了。
5. 釐定關係,誓不逾越
我知道這是一個大得可以獨立成書的題目,但在怎樣叫男孩子有男人氣概,女孩子有女人味道的大前提下,這問題是不能不提及的。因為按觀察,男孩子發嬌嗲,是在女朋友面前的,在他母親或姊妹面前卻可能是任性專橫的。同樣地,我們也不會忘記假女人最喜歡表達的意見,就是男人應該怎樣看她們是戴安娜與德蘭修女的混合體一樣膜拜及服事。哪裡曉得女人遇上發嬌嗲的男人會冷得發抖,男人遇上假女人更暗下毒誓,三個月內腦袋不再想起女人。你看,這種兩性一定是中間有許多誤會。男人和女人應該怎樣相處才會得到最大的效益?
讓我說一個流行在心理學圈子的故事給你聽,故事名稱就叫做「困境中的豪豬」,豪豬就是廣東人說的箭豬,牠大概有貓兒的大小,全身長滿刺狀的硬毛。
話說冬天某夜,天氣寒冷得叫人難受,二隻豪豬相遇,想挨在一起取暖,哪裏知道牠們一靠在一起,彼此的硬毛就刺痛對方,痛得受不了。牠們試著互相保持距離,寒冷的環境和空氣又叫牠們受不了。牠們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於是牠們再嘗試,在無數次接近又分開的過程中,牠們終於找出一個最適當的方法,既能得到彼此的好處,又不會互相傷害,牠們就這樣一起快樂地生活下去了。
自小我們有一個錯覺,以為異性相吸是天然地就有好的開始、溫馨的過程,和幸福的結局,卻忽略了異性相吸是屬物的。要過程與結局都溫馨幸福,就需要彼此不住地遷就學習,就像兩隻想取暖的豪豬一樣。男孩子千萬不要再想用嬌嗲來激發女人的母性,女人也別一張口就開列清單要男人怎樣服事妳。女人用母性來愛護男人,和男人以萬千寵愛來呵護女人,都是努力的結果,完全不是天性使然!你知道今天多少人結婚的時候用盡想像力來使婚禮看似矢志不渝、天長地久,結婚後則想盡辦法要把對方撕碎或捏死,然後離婚以終嗎?因此,看在老天爺分上,男人加三分真正的男子氣概,女人加四錢溫柔,你們二人就會泡製出一齣幸福劇,二人從此幸福快樂地活下去了。
怎樣學?學甚麼?下面幾點也是我嘗試過的,給你參考一下。
(1)一定的私有空間是二人能保持親密下去的條件。男人能獨立地生活和工作,就是成熟的表現,許多女人會認為男人最吸引她的就是這樣的時刻。別以為二人相愛就要每一刻都黏在一起,這是過分要求溫馨,並且專橫地要求對方配合自己任性的行為,很快就會叫對方生厭,男女都要慎戒。
不要問我怎樣的距離才會既取溫暖之益,又不會有彼此刺痛之害;你的異性朋友是一個真實的人,有她獨有的強點與弱點,必須由你自己去發現,外人絕對是幫不了忙的。事實上,男女相交之悅,正如豪豬,在乎互相尋找那敏感又有效的位置。
(2)小心你的慾望。我完全承認異性相吸是天然的現象。二十世紀大都會如香港和台灣,其社會流行文化對放縱情慾又推波助瀾,因此告訴你要「釐定位置,誓不逾越」,你會聽不入耳。那麼請你嘗試退一步想:你若輕易地偷嘗禁果,你的慾望既被誘發出來,它就不會再蟄伏,以後每次見面都會想做那件事,直到你們彼此厭倦對方為止,你愛對方就僅是為此而已?你願意為了五秒歡愉而把對方揮霍掉?假如你認為沒有甚麼不妥的,我勸你還是把對方忘掉算了,她/他不是你的所愛;或說,你根本未開竅,不知道甚麼是愛,至終只會傷心收場為止。
「小心自己的慾望」的意思,就是彼此有一個共識(其實不妨拿出來討論),互相約定,譬如說,彼此接觸只限手拉手,不再逾越。有了約定,手拉手也會光明正大,不會拉上手就心謀鬼算,希望再進一步。
(3)男的要正視一個問題:封建社會視女人為讓男人達其所慾的思想,是完全輕視女性,又仍然普遍存在於今日社會的,你要小心防範自己同樣會跌在這樣的陷阱。上文提到假女人高聲喊叫男人不中用,未能滿足她自己的慾望,到底是屬少數;但你仍要小心謹慎,千萬別誤會社會已採用較寬鬆的尺度來對女人。請妳記著,我們的社會會用盡辦法叫妳相信,濫交是可以的,妳愈在性行為上開放隨便,人就愈視妳是前衛之士。我告訴妳,社會文化引誘妳開放隨便,到妳一掉進在它的泥沼上,社會人士就會落井下石,不把妳埋葬不罷休。
(4)學習欣賞男女兩性之間那種互補不足、開朗積極的關係。我不想掀起「男女間有沒有真正純友誼的關係」一類老掉大牙的問題來辯論,但年青男女的確是能明白一種超乎個人利益,純是建基友情的關係,就像我們對老友記的女朋友那種關係。一對年青男女假如不讓性攪得彼此關係混濁難耐,其實二人不同的性別是會叫彼此之間的關係明朗又積極,深得互補不足之樂的,就如男的可以欣賞女性看事物感性又全面的奇妙,女的可以欣賞男性朋友處事的冷靜與堅持。有許多人際間不解的恩怨,問問女方應怎樣解決,常叫你有驚喜的新角度,正如女的可以學習男的如何安排組織多方面的需求,他又是怎樣應付叫人害怕的人與事,這些都是叫人愉快和驚喜的時刻,也是你認識女朋友或男朋友應有的報酬,只要你們肯一早便釐定關係,誓不逾越。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6. 踏出小我,進入大我
男孩子荏弱的行為,和女人潑辣的言語,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成因:他們都是給困在自我的小圈子內,他唯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要求,完全與現實脫離,純憑主見來構想現實的世界。這情況若繼續發展下去,並且惡化,他就是精神科醫生定之為精神病的病人了。
中斷這惡性循環最有效的辦法,其實既簡單又現實:只要學習參與社會服務,就能踏出小我,進入大我,同時再調校自己與群體的關係。
為甚麼社會服務能有這麼神奇的力量?且讓我們暸解一下社會服務的性質,和它對人的意義。
a. 甚麼是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是一種自發的、無償的、無私的,又是以別人為念的活動,它與今天我們關心的問題,即為甚麼男人會變成小男人,女人會變成假女人,幾乎全站在對立面,因此是有對症下藥之助。
今天人弄得男不男,女不女,成因很多時候是因為受到別人的誘發或激盪而起。如:女人常處於低質素的男人群中,誘發她深度的不滿而作出激烈的反應;或男孩處於保護性過高的家庭,或他社友圈子的人個性都是比較強,他女性化的言行是一種求生存的方法。因此,自主性的社團服務有助糾正他的畸言怪行。
你若留意今天的男孩子,走過商場店鋪及路上的商店,甚至只是上落電梯,遇上反光的鋼片或鏡子,他們會比女孩子更著緊要照鏡,然後撥弄頭髮,整理衣裝,為甚麼會如此?因為他們非常著緊自己的儀容,就如假女人很著緊自己夠不夠男人一樣。極度自我中心是這些人的特徵,服事他人是無私又無償的,應是一個有效的糾正。
b.社會服務是不是一些很偉大的工作
不像偉大到可以吸引國際新聞記者來作採訪。它是任何社區、任何群體都需要的,像你的學校、居住的屋、所屬的教會和社團,都有這類機會。小者如幫助殘障人士拉著門,讓他通過;大者如自費參加一些跨國的救濟活動,幫助中國偏遠地區起學校,做義務教師等等。它存在著各種形式,大小的空缺,就說明沒有人有藉口不參與。又因為這種工作是自發的,你可以全按自己的時間表,及每次可用的時間,來擬定參與的性質。就以香港最近湧現的合法新移民,你若能撥出一定的時間,幫助新移民的子女盡早適應香港的教育,如幫助他們補習英文,他們就會感激不盡。
c.參與社會服務怎麼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假如有一種活動能改變你對自己的評價,它是不是會改變你的性格呢?社會服務正有這種功效。當你完成一個服務,又看見對方因你的幫助而展現歡容,你的心花就會怒放,跟著你知道自己原來是頗有用的,起碼不是可有可無的(小男人常有的心態),你的自我評價就立刻會提升了。這是最有效的自我實現和珍重的方法。
人能肯定自我,他就會開始往外望,不會一天到晚都只注意自己,和緊張別人怎樣看自己。人能明白他所處的社群,和他工作的社會,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的世界就開始多元化及熱鬧起來,影響所及,他的言語也會有趣味起來。
d.社會服務也會改變一個人對自己一生的企劃嗎?
真是會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內心世界的內容改變了,不再僅是著眼於自己一時間的喜好與憂懼(小男人與假女人的特點)。服事他人最奇妙的效應,就是你會因別人之憂而憂,因別人之樂而樂,而這種憂與樂會帶給你一種滿足感(sense of fulfillment),是你耽在自己的小圈子內永遠無法得到的,不管你怎樣用盡辦法引起別人的注意(如穿上最時髦的名牌衣服)。
又因為你嘗過這種滿足感,你不會再甘心平凡。意思是說,你不會再甘心生活沒有目標,沒有滿足感,而渾噩地消磨一生(也是小男人與假女人常有的失敗感);你會要求自己一生要有目標,每段日子要過得充實,因為這些感受都是你在服務他人的時候嚐到的。
當然社會服務也不盡是以人為本的,也有些是以保持地方文化、傳統、風俗為務,也有些是生態保護、環境保護之類。不管哪一類,你都會開始明白在小我之外,有一個可以叫你很過癮很有意義的大我可以投身。
你知道嗎?耶穌在世的時候,祂也用了一半時間來服務社群呢,例如醫病、趕鬼、慰問和輔導等。
e.我的服務真能造益人群?
這會是許多人有的問題,我只跟你分享一個感動我好深又永不能忘懷的故事。它發生在一個印度半島的難民營內。
營內住了一個因極度飢餓而病重垂危的孤兒,他太瘦弱了,弱得完全沒氣力吞嚥藥物或食物,那營又缺乏醫療器材(滴管),因此眾人只能惋惜地放棄他。孤兒喪失了說話的能力,每天只能張開一對無神的眼,呆呆地朝天井望。
就在國際紅十字會醫療人員宣布放棄他的時候,一個日本青年要求接手看管他。他連續兩日兩夜守候在孤兒旁邊,即使被蚊子咬得全身紅斑,仍然堅持留在他身邊,不分晝夜用手撫摸孤兒的頭,用嘴吻他的臉頰,又在他耳邊唱搖籃曲。
到了第三天,孤兒竟能有起色了,首先他能轉動雙眼,然後凝視著這個撫摸他兩天的青年,跟著對他微笑,並且開始接受藥物和食物,結果孤兒就慢慢康復了。
你看,現代醫療科技有窮盡的一天,人的愛與溫情卻奇妙地行了神蹟,你可以想像這個孤兒怎樣評估自己這趟死裡逢生的經驗嗎?你又可以想像這個日本青年會淪落日本新宿街頭,把自己打扮成鬼不鬼、人不人的,為的只是引起人注意(假女人言行背後的動機)?你說小小的社會服務是否有改變生命的巨大能力﹖
IV. 結論:請你幫幫忙
要男人像個男人,女人像個女人,本來就只像要求雪是白的,炭是黑的,那麼自然又便當;哪裡曉得因著種種文化和社會的變異,要碰上一個像男人的男人,和一個像女人的女人,也會是如此難得的際遇。不知道今天造物主會不會有一點驚訝﹖
不要都算在日本文化的頭上,人家也有陽剛及溫柔的文化,我們的男人和女人為甚麼要選擇錯誤的一種來學習?不如讓我們一起動手,幫助下一代做個真人、重拾本性吧。
如上言,男女逆性的行徑多出現在與異性交往的場合,換言之,異性對假人有一定的影響力,進而亦可說,我們都可幫助對方做一個真人。
按我有限的觀察,今天小男人比假女人多,就讓我們從女人可以怎樣幫助男人做個真男人開始。既是結論,我就提綱挈領地說就夠了。
(1)別以折磨男人來表示妳能駕御他,不然我保證你將來自吃苦果。妳那個只有二百克的手袋為何要他背?妳那嬌艷的女裝雨傘也別掛在他的手指上吧。記著,要男朋友掛滿各種各樣女性用品,你只是向街坊鄰里宣布:請看,我找到一個沒半骨頭的小男人做我的男朋友!妳喜歡嗎?
(2)盡量讓他出主意,妳仍可以有決定權的。就如要讓他決定晚飯在哪間菜館吃,妳仍可以決定點甚麼菜的。習慣了讓他出主意,他就不會一天到晚用「隨便啦」作回答,惹妳生氣。
(3)他若有男子氣概的言語或行徑(如仗義之言,或主動助人),即場讚賞他。讓他知道甚麼樣的行徑是會得到欣賞,他的潛意識是會記著,及指令意識模仿的。
(4)他若遇上叫他膽怯的場合,或叫他憂慮的決定,幫助他分析現況(女人的特長),並且鼓勵他正面迎上。人的膽怯是一座監牢,會成為習慣的,這也是小男人常有的表現。但奇妙的是,他若敢於迎接及衝破籠牢,這也會成為習慣,他漸漸就會是一個能表現出勇敢的人。妳挽著這樣男人的手臂,自己也有一點安全感,一點自豪吧。
至於男人怎樣可以幫助一個女人成為真女人,方法又簡單又直接有效,那就是尊重女人,愛惜女人,不要一天到晚想著怎樣佔她的便宜。你愈能尊重愛護女人,女人就愈能p釋懷,讓她的女性(femininity)流露出來。你愈想佔她的便宜,她就會為自衛緣故而變得像隻豪豬,豎起她的刺作自衛與攻擊,這就是本文說的假女人的重要成因。
V. 喻道材料
本篇道材的喻道材料已加插於上文,例如:「音樂之神的愛情故事」(III.C1)、「納爾遜遇風雨不走回頭路」(III.D1)、「愛恩斯坦敢於嘗試」(III.D2)、「居禮夫人的勇敢」(III.D2)、「垃圾山的美麗」(III.D3)、「困境中的豪豬」(III.D5)、「垂危孤兒的康復」(III.D6e)
使用建議
1. 本篇題目「重拾本性DIY」中,“DIY”乃Do It Yourself的縮略語,講員可視乎需要向會眾說明交代。
2. 本篇道材的篇幅很長,講員可按需要選擇使用。

重拾本性DIY: Welcome
bottom of page